当我们说到“礼”的时候,我们自然就会想到了做人要有礼貌,做事情要讲究礼节,对于年龄大的人要讲究礼行,开车要礼让行人,特别是当今的社会,求人办事情就要送礼物,不送礼物好像这个人不懂得礼行,什么事情都办不成。
其实儒家思想说的“礼”,是儒家学说中一个崇高的道德范畴,孔子主要是通过“仁”和“礼”来构建一整套完整的儒家思想道德体系,这个思想道德体系,就是儒家一套完整的思想道德体系。“仁”体现人“道”的精神世界,“礼”追求的是一种政治制度、社会秩序的完美。
“礼”也是一种很好的治国方略,孔子认为周礼是人类最好的治理国家的礼法,所以孔子一生的追求就是“克己复礼”,就是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
“礼”表示“礼法”,在西周时代,“礼法”有着广泛的约束力,“礼法”不但对于老百姓有一定的约束力,对当时的贵族士大夫也有很严格的约束力,甚至对于当时君主的作为也有着一定的约束力。
孔子说:“礼呼!礼。夫礼所以制中也。”孔子说的这一句话的意思就是说,“礼”就是一种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是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规范化。
“礼”就是要约束人们做事情要做到恰到好处。这里孔子明确地告诉我们,“礼”是一种制度的规范。“礼”能够在政治上发挥作用,也能够在制度上发挥作用,“礼”在制度上和政治上所发挥作用,也就是礼制、礼治。
礼制也好,礼治也好,都是建立各种典章制度,用各种典章制度来规范上至君主,下到百姓的行为,这样,统治者就能够达到对民众的统治。这就是“礼”在政治制度上所发挥的作用。
“礼”在社会教化上的作用,主要是“礼教”,这个“礼教”主要包括人们在各种社会制度中的规范,这里面就包括各种节日活动和婚丧嫁娶等,所必需要有的一种规范行为。在一点上来说,“礼”也可以起到约束人心的作用。
孔子说“人而不仁,如何礼”。这就是孔子为人类社会做出的一个最大的贡献。这就是孔子在说对于人的教育的问题,孔子就是希望通过对人们的教育,使人能够做一个有修养人、有道德、有品质的人,也就是说孔子希望人人都能成为正人君子。
儒家思想所说的“礼”,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各种规章制度,或者说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法律、法规以及各种规章制度。当然也包括各种礼节、礼仪、礼貌、道德品质的教育。
当时的“礼”是有一定的约束力,“礼”不但有约束人的行为的作用,还有约束人的思想的作用。西周时期“礼”的约束力是非常严格的,甚至比当今社会的法律还要严格很多。
西周时期国家要求他们的子民一定要尊“礼”而行。“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从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看出来,当时“礼”的普遍性和严肃性。
孔子为了使人们更进一步的明白什么是“礼”,孔子说:“敬????????????而不中礼谓之野,恭而不中礼谓之给,勇而不中礼谓之逆。”
这些话的意思是说,一个人的恭敬如果不符合“礼”,那就是土气,也可以说是一种粗野;一个人如果过分的对人恭顺,这样就不符合“礼”了,这就是一种谄媚;一个人虽然表现的十分勇敢,但是他的勇敢如果不符合“礼”,那他就是大逆不道,就是犯上作乱。
我们知道孔子念念不忘的就是克己复礼,他总是想着有那么一天,能够恢复西周的周礼,从而实现克己复礼,克己复礼就可以天下归“仁”了。说得更明白一些,孔子要复的礼,那就是西周的周“礼”,孔子一直认为西周的“礼”法制度是最好的,也是最完美的“礼”法制度。
西周的周“礼”到底有多么的好,毕竟已经过去三千多年了,我们对于西周的“礼法”制度了解的已经不是很多了。但是,我们可以肯定的一点,西周时期的能人异士比较多,特别是演绎周易的周文王,辅佐周武王打江山的姜太公,还有周公旦,这些都是神仙一样的人物,由他们先后制定的“礼法”,一定是一个十分完美的西周“礼法”制度。
西周时期的政治清明,“礼”法完善,这里面就包括了官吏的设置,各种政治制度的完善,各种经济制度的完善,各种文化制度的完善,都非常的完备合理。也可以这样说,西周的礼法制度的完善,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实现了完全的依法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