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的轻徭薄赋,使当时的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使百姓生活相对富裕稳定,是一个标准的国泰民安的历史时期。也是社会进入了一个高度文明的历史时期。孔子极力主张恢复西周的“礼”法,自然有他一定的道理。
因为孔子所处的年代是春秋末年,正是天下大乱的时期,孔子最痛惜的是春秋时期“周礼”已经是礼崩乐坏。孔子一直认为由于没有了西周的“礼”法制度,所以天下大乱。
孔子十分痛惜的是,在春秋末年的时候,天下一片混乱,各国之间忙于混战,没有那一个国家能够服从东周“宗主国”的统治。孔子主张的克己复礼这件事情越来越渺茫,恢复西周的“礼治、礼制”很难实现,所以孔子感到十分的失望。
当时孔子看到的是“天下道”,失礼失德,社会动荡不安,百姓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在孔子看到恢复西周“周礼”望的情况下,怀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救世情怀,奔走列国,央求各国的君主实施“德化”、“礼治”。
孔子告诉各国的统治者:“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这一段话的意思实说,统治者如果能够“以德治国”,就像北极星一样,众星就会围绕着他。
统治者怎么才能像北极星一样,让众多的星辰围着他转?孔子告诉统治者“居其所”。“居其所”是什么意思呢?那就是说,统治者老老实实的待在统治者该待的地方,不要瞎跑乱蹿,不要瞎指挥,也不要胡作非为,明白自己的职责,照着你的职责去做就可以了。
这里最主要的还是在说道德的事情,也就是说统治者要对自己的道德品质进行自我修养,做一个有德性的统治者。孔子一贯主张统治着要以德服人,其实以德服人,就是一种大智慧。
我们都知道中华民族就是一个“礼仪之邦”。“礼”的起源应该说是来自于古代的祭祀活动,在原始部落的时候就有了祭祀活动,到了夏朝、殷商时期,“礼法”制度已经日趋完善。到了周朝的时候,重新制定了礼乐制度,周公旦在朝廷专门设置了礼官,专门掌管天下的“礼仪”,把天下的“礼仪”制度推向了一个十分的完美的历史阶段,因此,孔子十分的推崇西周的“礼法”制度。
随着“礼法”制度的不断完善,人类社会的等级制度也就不断的得到了完善,等级制度也就合法化了。“礼法”制度催生和深化了等级制度,有了等级制度,就有了穷富、贵贱、长幼、亲疏的区别。“礼”的主要作用就是约束、限制和平衡这种严格意义上的等级制度。
等级制度的产生到现在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就是对等级制度规范化也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这几千年以来,等级制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挥着不同的积极作用。
当然,不管怎么说等级制度还是一种落后的制度,早晚都是要被废除的一种制度。人类社会要进步的,社会就必须要实现公平、平等的原则。
孔子希望回到西周的等级制度,因为西周的等级制度有“周礼”的严格规范。当等级制度失去了规范,就像马没有了缰绳,等级制度就会变得面目狰狞,人的心态就会扭曲,社会就会在很大的程度上一片混乱。
在“礼”的建立之初,其目的还是为了调整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希望国家稳定,社会平和,人民生活富裕,承认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性。正如孔子的弟子有若所说:使“礼”达到和为贵,实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妻妻和谐相处。
儒家思想特别强调“礼”背后的文化,“礼”的文化重点讲的是要提升全民的道德水平,也要提升全民的文化素质,更主要的是要提升全民的生活品味。
《诗经里面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里所说的还是一个人的生活品味问题。至于当时老百姓的文化素质怎么样,道德水平有多高,我们不得而知,从《诗经里面看,人们的生活品味一定是极高的。
其实,“礼”讲的不只是一种好的政治制度,也在讲一种美好的的生活方式。《诗经里面讲的不论是男女之间的爱情,还是丰收的场面,不论是吃穿用度,还是山水风情,不论是女子的一颦一笑,还是男人的潇洒自如,都是那么的美好、和谐,都能令人十分的向往。
“礼”实际上也是对社会文明的要求,在两千多年以前,孔子就提出了培养和提高全民的道德素养、文化素质和生活品味。孔子的主要思想也是希望人们要讲道德、讲文明、讲礼貌。和我们现在讲的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好像很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