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张问孔子:什么是“仁”?
孔子回答说:能行五者为天下,为仁也。
子张又问:是那五者?
孔子回答说: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仁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这一段的意思是说:子张问孔子什么是“仁”。
孔子说:“能够在天下实行五种美德,就是“仁”了。”
子张又问:“是哪五德?”
孔子说:“恭敬、宽厚、诚信、勤敏、慈惠。恭敬就是不会招致侮辱,宽厚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诚信就会得到别人的信任,勤敏就会有功绩,慈惠就能够使人服从于你。”
什么是“仁”?在前面的第二章里面,专门讲了“仁”,这一章里面为什么又要讲“仁”?
其实,这一章里面讲的是儒家思想里面的一个及其重要的内容“五德”。就是指的“恭、宽、诚、敏、惠”这“五德”,“五德”是包括在“仁”的里面,而且是“仁”的一个重要内容。
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恭敬、宽厚、诚信、勤敏、慈惠就是一个人的修养,也自然就是人的五种美德。一个人能具备这五种美德,那一定是一个大好人,也就是孔子经常称赞的贤人,也就是孔子在这里所说的“仁”。
孔子说的“五德”,第一个德就是“恭”。孔子在解说恭的时候说恭就是恭敬。“恭则不辱”,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对别人恭敬就不会遭到侮辱。也就是说,如果你对别人不恭敬,别人自然就会很生气。也会对你不恭,这样你就会遭到侮辱。
一般来说,恭和敬两个字组成一个词,这个词就叫做恭敬。恭敬,就是对他人的敬重,通常都是这样说的。实际上恭与敬不完全是一个意思。
“恭”是从外表上表示对人尊敬的,比如说对人微笑、给人鞠躬、给人敬礼、给人作揖、给人磕头等等,这些都是在外表上对人恭敬,所以,这些都属于“恭”的范畴之内,也就是一个外表行为。
“敬”是内在的一种心理活动,是从内心里发出对一个人的敬仰,对一个人的崇敬,属于一种内心的活动。内心的活动十分重要,没有内心的崇敬,自然就不会有外在的恭敬。
当然有些礼节性的举动只是为了表示礼节,比如说和朋友握手、军人之间敬礼等礼节性的举动,那就和你心里的活动没有什么关系。这只是一种特殊情况下自然现象。
一般的来说,“恭”是从外表上表示出来的是对他人敬重的态度,外表上的“恭”往往是和内心的“敬”是相辅相成的。也就是说,只有从内心里对他人的敬,才能从外表上表现出对他人的“恭”。
一个人对他人的“恭”,不论是礼节性的“恭”,还是内心爆发出来的“恭”,都属于一个人的品质表现。一个有好的品质的人,才能表现出对他人的恭敬。如果一个人对别人傲慢礼,这个人的道德品质一定是十分的低下,或者说这个人就是一个素质很差的人。
不论是外表上的恭,还是内心里的敬,都是对他人的基本的尊重。一个恭敬他人的人,就????????????一定会受到他人的敬重,这是毫疑问的事情。一个正直善良的人,一个是有良好道德品质的人,对他人,不论是高贵还是低贱,都一定要有持恭敬的态度。
这里就是要告诉人们,恭敬对于任何人是平等的,公平的,不管是对方的地位高低,能力强弱,贫穷与富有,都要同等对待,都要表示同样的恭敬。
对于贫穷和软弱的人不“恭”,对于富贵的人奴颜卑躬,点头哈腰,都是一种失德的行为。也是一个不能受人敬重的人。也就是人们经常所说的小人。
在《礼记·擅弓下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是这样说的:有一年,齐国发生了大的灾难,出现了大饥荒,饿殍遍野。有一个叫做黔敖的人,他想做一点好事情,就做了饭菜放在路边上,等着饥饿的人前来就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