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泰伯中曾子是这么说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曾子说这一段话的意思是:士人就必须有宏大的抱负,也要有刚强的毅力,因为士人肩负的任务重大,而且路途遥远。这是因为士人要把实现“仁德”作为自己的任务,难道不是任务重大吗?到死方才停止下来,难道不是遥远吗?
那么,读书人的责任是什么?路途到底有多么的遥远?曾子告诉人们,读书人的责任就是要把实现“仁德”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实现“仁德”是读书人终身的责任,读书人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念念不忘实现“仁德”的责任。这个路途遥远就是读书人一辈子都要走实现“德政”的这条道路,这条道路一直要走到死,这难道还不远吗?
曾子这一著名的论断,两千多年来成为了读书人的座右铭,世世代代受读书人的推崇,激励着数的仁人君子投身到了实现“仁德”这一伟大的追求之中,并为之终身而努力奋斗。
曾子首先说:“士不可不以弘毅”。首先我们要知道曾子在这里所说的“士”指的是什么?士就是士人,士人在春秋时代是一个阶层,士人这个阶层在当时是一个比较大的阶层,士人阶层主要的就是指的读书人,曾子在这里主要指的是儒家的弟子。
士人是不置产业的,他们主要是以学习儒家理论为主,以治国理政为主要内容,他们主要是担任国家的各级管理工作,也就是说当各级的官员。
主要的目的,也就是最终的目的,就是以“仁德”教化百姓,从而影响这个社会。当时的士人阶层是一个十分优越的阶层,当然能进入士阶层那也是十分自豪的。
曾子在这里告诉儒家弟子们,要想做一个儒家的弟子,进入士阶层,就必须要有坚强的意志,要有宏大的志向,还要有顽强的毅力。
大家都要有追求“仁德”的志向,都有实现“仁德”的重任。这就是儒家弟子们追求“仁德”的一种精神力量。如果没有这种精神力量,就不配做儒家的弟子,做不了儒家弟子,当然也难以进入士阶层。
曾子又说:“任重道远”,就是要告诉儒家的弟子们:“仁以为己任”。这就是说,为什么是任重道远,就是因为儒家弟子们肩负着实现“仁德”的重任。实现“仁德”的任务是十分重大的,因为“仁德”是儒家思想的最高境界,儒家弟子弘扬“仁德”是他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如果儒家弟子不能完成弘扬“仁德”的思想,儒家的思想就得不到贯彻和落实。因为弘扬儒家的思想是儒家所有人的共同责任,每个读书人、每个儒家弟子都要尽心尽力为实现“仁德”而奋斗终身。
曾子还告诉他的弟子们,实现“仁德”的道路是十分遥远的,是每个儒家弟子的终身任务,而且要一代又一代儒家弟子不懈的努力。曾子所说的“死而后????????????己”就是这个意思。让“仁德”最终被世人的认可,并遵从“仁德”的思想。
看到儒家弟子们有这样坚强的意志和顽强拼搏的毅力,真是令人感动。儒家的思想能够得到弘扬,儒家的伦理道德能够得到历代统治者的认可,千百年能够得到人们的遵从,与儒家的弟子们代代相传,努力拼搏是分不开的,儒家的精神是伟大的,儒家的思想是高贵的。
曾子“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道远”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是中华民族精神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人们的道德品质使中国的社会有了厚重的文化底蕴。
在曾子“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己”的精神感召下,多少儒家的仁人志士,舍生忘死,践行者“仁德”的思想,弘扬者忠、孝、仁、义。在千百万儒家思想的践行者当中,唐朝有一位儒家弟子的大将郭子仪,是儒家思想的忠实践行者之一。
郭子仪是一个大器晚成的人物,他在年过半百的时候肩挑国家兴亡的重担,屡建奇功,在他八十三岁的时候才退出军界。在大唐风云变幻的高层政治斗争中几起几落,可从未倒下。八十五岁那一年耄耋老人郭子仪疾而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