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刁难你的是已亡韩国上卿后人李儒。此人,是冲着我来的。”
没,在张良眼中,刚刚李儒的表现,就是在刁难张攸。
张攸沉默。
“此人,虽与我政见常有不合,但此人也是一心想复国的志士。子远,希望你看在这点上,不要和他计较。”
听到张良如此说,张攸点点头,只是心中却是另有他想。
同时,张攸心中很是敬佩张良的品性,一个能将政见不合的人组织到办一件大事中,说明了不少的问题。
而且,张良更是为此操碎了心。
张攸心想:这次,看在叔父张良的份上,就不和李儒计较了。倘若下次这李儒存心跟自己过不去,那么,新账旧账一起算。
张良见张攸点头,心里也为之放松了不少。
“明日辰时,叔父就要离去,动身前往博浪沙了。此去,必然凶险万分。刚刚商量的时候,论成事与否,都来子远这里。但秦兵搜查必严,到时候,我们这些人中不知道有几人能安全来到这儿。”
“叔父只怕,到时候,为躲避秦兵追捕,而只能流亡天下,又要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看着张良忧心忡忡的模样,张攸沉默地站在一旁。
书房内,响彻着一声声张良的叹息。
“夜已深,今日辛苦子远了,子远还是回房里歇着吧!容叔父一人在书房里待一会儿。”
看着张良疲惫的神色,张攸的心狠狠地被触动了一下。
但,张攸还是点了点头,然后退出了书房。
屋外,透过门缝,零星地瞧见一个徘徊的身影,那身影是那样狭长、孤独、助……
张攸轻叹一声,回自己卧室歇息去了。
东方的曙光,落在了窗前的一条缝里,下一刻,它便如乱窜的猴子一般,鲁莽地跃进卧室的地上,散落了一地的光华。
张攸醒来时,发现整个庭院,已经不见张良一行人。
日子,重新恢复了平静,没有一点波澜。
平静的日子,并未持续太久。
这日,张攸从彭城韩审里里正、亭长那里开了类似现代的一份介绍信,即秦国的“传”。
在秦国,百姓平日里必须好好种地,不可以随便离乡,如果想要出远门,不仅要有说得过去的理由,还要有里正等官员开的证明。在秦国,没有“验”和“传”是不能投宿的,如果主人收留这样的人就会被罚款,甚至革职。除此之外,如果一个人没有携带“验”和“传”过关,那么连带所经过关卡的县吏都是要受到惩罚的。
因为近期,张攸想出一趟远门,想去一趟四川郡郡治沛县,想与历史上鼎鼎有名的名人结识一番。
四川郡为秦朝的一个郡。《史记中写作为泗川郡,而《汉书则是写作为泗水郡。根据出土的秦朝竹简、封泥、印信等文物表示,该郡在秦时的标准写法应为四川郡。秦王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攻灭楚后因楚旧郡设立四川郡,郡治沛县,主要集中在泗水流域,故取名为泗川,其郡包括沂、沭、汴、濉等流域。
此外,张攸对于秦国森严的法律体系,这些时日,有了充分的了解。
秦国的法律,非常精细,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极为完善,且对人的生活有便利,这打破了张攸对于所谓史书称之为“暴秦”的认知。
不过,也许,他来到这个时代较短,具体且更多的东西,他需要多观察、体悟,多看多想。
忽然,一种扑鼻的芳香,直窜入张攸鼻子里。抬头看天,发现天色已到正午时分。
在秦国,一般人一日两餐。睡虎地秦墓竹简《传食律、《仓律也规定一日两餐。第一次进餐在上午八九点钟,曰“朝食”;第二次进餐在下午三五点钟,叫“食”。
而张攸直到现在,依然对一日两餐,有些不太习惯。如果午时不吃点什么,总觉得腹中饥饿,到了下午做什么事都提不起精神。
这些日子,他一直坚持一日两餐,可是一到晚上,他总觉得饿。
现在,如果第二次进餐,他还需要至少等许久。
当他仔细打量着食物香味来源之地,发现是一家客舍。
只是,张攸一想到这客舍,只给出差官员提供饭食,便暗道晦气。
怎么,就不能有个为百姓提供饭食的类似客舍呢?
随即,张攸便想到了秦国重农抑商的政策,便心中了然,念此,他不舍地看了客舍里头的方向一眼,便准备往家中方向返回。
只是,就在他准备迈步离去时。
耳旁零星的传来几句低语。
“听说陛下要第三次东巡了,上头也让我们尽快跟下面的人通下气,近期限定开‘传’。等陛下东巡结束后,才能开‘传’。”
“陛下东巡,应该与我们彭城关才是,为何要限定开‘传’?”
“你们想一想......这‘传’要是开多了,出行的人中万一有对陛下不利的人,要是在陛下东巡的地方闹事,你们说,这个责任谁担?难道靠我们吗?而且,陛下东巡的背后有深意,非我等小吏能够揣测。”
“这......有理,我们都是小吏,这些事情,上面吩咐了,我们照做就行。至于其他的,哎,还是不要多想了。”
张攸神情平静,迈步继续往前走,未曾引起身后交而过这些人的注意。
但张攸的心中思绪,却波涛汹涌。
若是他记得没的话,《史记上记载这次秦始皇出巡,目的是为了寻求长生不死药。
长生不老药,世上并不存在,不过是秦始皇嬴政的黄粱一梦。
雄才大略如秦始皇,终不能免俗,追寻虚缥缈的长生不老。
何其可笑!
此外,他的叔父张良,也在秦始皇出游途经博浪沙时,对秦始皇的御车发动了袭击。
也不知,此时此刻,张良一行人到了哪里?
或许,再过不久,秦始皇东巡遇刺的消息便会传开。
到时候,他稍加打听下,应该就能知晓。
忽然。
在张攸前面不远处,一辆辆轺车缓缓行进。
吏民所乘最为普遍的是轺车。刘熙《释名·释车曰:“轺,遥也。遥,远也,四向远望之车也。”轺车一般都有伞盖之类,车型较小,轻便,车速较快。官员及富商大贾、豪强地主等出行大多乘轺车。
而眼前这一辆辆轺车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