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云阳县,就是三原县。
三原县的“见风消”,即油浴饼,后世名泡油糕,于韦巨源的烧尾宴正式出场,馅含糖、黄桂、玫瑰、桃仁,味道甚佳。
当然,太子驻足三原县,绝对不是为嘴。
因为,高祖太武皇帝的献陵,就在三原县,太子过三原县必须祭拜,否则为世人诟病,一个“不孝”的名头就扣上去了。
divclass=contentadv献陵是封土为陵,坐北朝南,是在平坦的土地上人工堆出一个东西五十丈、南北四十丈、至高七丈的陵墓,分内外二城。
内城四门,门外各自石雕大虫一对,南门多一对华表、石犀。
陪葬献陵的人有楚国太妃万氏、河间王孝恭、邦王(疑义,《旧唐书》为酆王)元亨、等人,至后世有记录为六十七人。
楚国太妃万氏,即楚哀王李智云之生母。
自有献陵令引太子与范铮等人入内拜祭,太子双目含泪,不知是触发何等情感。
范铮小声提醒:“殿下切记自己的身份。”
无论之前种种,站于献陵之前的,必须是太子李治。
太子焚香上祝,依礼而拜,起身已是泪流满面。
范铮扭头,对李义府道:“记:太子至献陵祭祖,至纯至孝,思及祖恩,泪洒衣襟。”
意思是这个意思,然还需义府兄润色。
论文笔,范铮拍马也赶不上义府兄。
太子或许是自怨自艾,感慨自己的无能为力。
但这表象,谁见了不得赞一声“孝”?
李义府颔首,表示记下了全部内容。
对他来说,这点内容,就是过上半年也能一字不漏地照写出来。
润色么,那更是小菜一碟,纯粹是太子宾客照顾他了。
否则,真以为太子通事舍人程处侠就记不了咋地?
义府兄虽坏,坏得不够彻底,至少缺了忘恩负义这一条。
献陵令神神道道地搞了各种仪式,落在范铮眼里就一个评价:跳大神。
原谅范铮的无知吧,他连自家祖坟都没上过,懂什么祭祀啊!
三原令娄山晋率着几名佐官赶到献陵,欲迎太子到县城,却为太子所拒。
“孤孺慕先祖,一时不能自已,唯驻陵前一日,以尽拳拳之心。”
这种漂亮的场面话,自然是太子宾客范铮所授。
太子宾客,本来就有授业解惑的职司,没毛病。
至于会不会让娄山晋不安,却顾不得了,此际太子正需要刷名望,“孝”是最容易得到的。
今日驻献陵,明日祭永康陵。
没错,高祖太武皇帝的祖父,大名鼎鼎的太祖景皇帝李虎,同样是葬在三原县,陵名永康。
名望这么一刷,文臣虽不至于归心,却自然而然对太子心生好感。
娄山晋却不能不惶恐,太子过城而不入,直至城东方向的献陵,且不肯至城内安歇,会不会是对三原县有成见啊!
下位者对上位者的揣测,有时纯粹是自己吓唬自己,甚至吓死的都正常。
因为,自己的前途乃至于生死,不过是上位者一言而决的事。
律令?
在绝对的权力面前,律令啥也不是。
范铮实在看不下去,一脚踹开娄山晋:“滚回去好生治理三原,莫一天到晚瞎琢磨!”
挨了范铮一脚,娄山晋却心安了,腰板挺直了转身离去,看得太子满眼迷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