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大港码头,人山人海,船来船往,人们你抢我夺、争先恐后地往船上挤着。喊叫声、鸣笛声、机器轰鸣声、长官呵斥声……各种嘈杂的声音交织在一起,人声鼎沸,混乱不堪。
石鸿鸣所在的国民党部队顶不住解放军的强大攻势,突然接到命令要部队立即登船撤退到台湾。石鸿鸣不得已在慌乱之中找机会给叔叔石万裕所在的德顺印刷商行打了电话,简要说明了情况。石万裕匆匆忙忙地找到当时校址在青岛的山东大学学习的儿子石鸿韬,一起坐着黄包车赶来和石鸿鸣见面。
可到了大港码头,面对乌压压的国民党残兵败将及其随行家属,上哪里能找到要找的人啊?此时的石鸿鸣也在极力地寻找着他们,他尽力的站在高处想让石鸿韬他们能看见自己,可一直也见不着他们的身影。
上边在催着上船了,石鸿鸣还在不停的张望着,希望从人群里突然冒出石鸿韬他们的影子。石鸿鸣急得满头大汗,心中焦躁不安,嘴上鼓着泡,他多么想留下来,不愿意再挪动半步!可军令如山倒,催船声越来越紧,最后实在没有希望了,石鸿鸣他们的舢板船上已经挤满了人,舢板船上的人们在一声声地催喊着他,石鸿鸣可奈何地登了上去,然后朝着远处深海的军舰行进。
突然,他发现了站在海岸边的石鸿韬他们,他激动的大声喊了起来。见石鸿韬他们没有反应,他从不知是谁的行李中抽出来一条红围巾摇动着呼喊着。石鸿韬和石万裕也看见了,也在拼命地喊叫着,石鸿韬摘下了自己的帽子摇动着。石鸿鸣哭着喊着,说了些什么谁也听不见。石鸿韬和石万裕也只好流着眼泪能为力地挥手喊着:“保重啊!早点回来啊……”
石鸿鸣此时已是泪流满面,泣不成声。他眼睁睁地看着自己渐行渐远。望着岸上的石鸿韬他们,他想到了自己的爹娘亲人,随着自己在波涛颠簸中越离越远,心中愈是难舍难分。
他回想起三年前回家探亲,要回部队的时候,爹娘和妻子会芹驾着自家的马车到火车站送行。当时自己上火车后,娘突然想起从老家石榴园带来的石榴忘了给儿子了,就跑着追上慢慢发动的火车将一包袱石榴塞进火车窗口,结果包袱开了扣,石榴撒了一地,而自己当时只顾着收拾散落了的石榴,而忘了再看娘一眼,等再回头看时,火车已转弯走远了,当时非常遗憾后悔之极。三年来,一直没能再回到家乡,而今竟要败退到台湾去,没想到那次的车站送行竟是和家人的永生诀别!他顿感痛心疾首,不禁抱怨起家乡的石榴来,随即又想念起家乡的石榴,几个石榴竟将要成为他永久的回忆和遗憾!
站在海岸边干着急却又能为力的石鸿韬,也是心急如焚!想到从此以后,兄弟两人便要远隔海峡、天各一方,很可能今生今世再也缘相见,看着渐行渐远的亲人的影子,此时的石鸿韬心里真有种“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苍凉感觉。
这真是:
海水流,泪水流,抬眼难收水尽头。茫茫一片愁。
地悠悠,天悠悠。远目乡情心底留。断肠惊叫鸥。
看着远远离去越来越模糊的堂哥石鸿鸣,石鸿韬眼前不由得浮现出过往的一幕幕……
一圈寨墙,一座小村,一片石榴园。石榴园旁边一个雅致的小院是村里唯一的一处私塾。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余成岁,律吕调阳……”私塾里传出孩童朗朗诵读的稚嫩的声音。
这几天,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情,私塾先生发现,在他授课的时候,总会发现有一个面容清瘦、眼睛炯炯有神的小男孩偷偷在屋子沿街窗外偷听。因为看到这个偷听的孩子非常认真,以至于好几次先生走到窗前,和孩子打了照面,孩子都浑然不知,只是忘我的口中念念有词,手指在地上比比划划。看到孩子入迷的样子,先生油然而生一股喜爱之情,就佯装不知,让他继续偷听学习。
这是石家屯一座比较殷实的人家,家有良田上百亩,马牛成群,家中雇用了四五个长工。家庭主人石万隆先是娶了妻子张氏,生了一儿一女。儿子起名叫茂财,女儿起名叫茂春。只可惜随着儿子的长大,家人发现儿子只会对着人傻傻的发笑,不会说句完整的话。为这事,石万隆整天对妻子没个好声气,总是埋怨妻子生的不好。一家人心里都像压上了一块大石头。虽然茂春能说会道,聪明伶俐,用石万隆的话说,女儿再好也不能传宗接代。后来娶了小妾刘氏,又生了一个老生儿子,小名石锁,说锁着好养,今年八岁。看着这个小儿子,石万隆脸上终于开晴有了笑容。石万隆爱子心切,全部的希望都落到这个小儿子身上,于是到处给他打卦算命,终于有个算命先生说:“这孩子天庭饱满,地阁方圆,两耳下垂,是个福相。看生辰八字,是金贵之命;看身形五官,乃王侯之相,将来怎么着也得是骑马坐轿之人。”一番话说的石万隆心花怒放,更是将这小儿子视若掌上明珠,他下定决心对他进行仕途培养。受中国几千年“学优则仕”的封建思想的影响,虽然此时清朝已经灭亡,但在这偏远的村庄里,人们的这种传统思想也没有多大的改变。认为要想出人头地,还是要学好“四书五经”,走仕途做官之路。这在以石姓居多的村子里,显得很是“物以稀为贵”,普通人家是想都不敢想的。
教书先生是从李家屯聘请来的一位老秀才,名叫李贤廷,颇有学问,写得一手好字,远近闻名。这户人家是为孩子请的独师父,来到这里就教这家的孩子石锁一人。
这个私塾是一所独门小院,是石万隆的一处别院,是他的老房子,后来又到离此不远的西南方向买了块地皮盖了所更大更好的宅院,这里就改造成了让孩子学习的私塾了。这座院落用一色的青砖砌成,每条砖缝显露出柔和美观的白灰线条,形成了一种自然的装饰。院门朝东,门外用青石板铺双层台阶,上层台阶两侧各有一只小石狮子;门洞左右上角各挑出一组卷云砖雕,两组砖雕隔门呼应,相映成趣;门楣上方安装刻有“如意”的门簪两个,两扇厚重漆黑的大门就固定在两个门簪之中,门簪、门楣的雕花装饰彰显着门第的庄雅富贵。
进得门来,迎面是一面青砖砌成的影壁墙,影壁墙中间用白灰抹平,上面绘有青绿山水彩画。画上有一棵葱茏茂盛的迎客松,硕大的树枝上挂一颗官印,有一头戴管帽、腰挂玉带的官员模样的人在树下昂首而立,一手挽宽袖放于腹前,一手指着斜上方的一轮冉冉升起的红日,眼睛深情地望着高高挂起的官印,寓意“指日高升”。
转过影壁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院子中间的一株茂密婆娑的银杏树,树龄有些年头了,树冠硕大,遮满了半个院子;银杏树的西边是一排西厢房。房子的门是朱砂漆染的板门,平日里关的严严的,窗户也封得密不透风,看起来里面是放置杂物的;沿着甬路向正北就是先生教学的三间正房。正房的门是格子门,门的上部格心部分是千转百折的回文格窗,用白纸封贴,既挡住风尘,又能滤过光线。正门的门框、下半部分的裙板、上下两头的绦环板、抹头等都用朱砂染红,正门上方的回字格部分用墨绿树胶漆染成;正房两边的两间屋的窗户也和正门的格心部分一样,除了四周窗框用朱砂漆红外,格心回字格部分都是用墨绿树胶漆染成。一眼望去,显得色调和谐统一,清新庄重;正房后墙靠大街,因为要做教室用,需要采光,所以北窗做的和前窗一样大,为了防盗,在外面又加了一层闭合式板门。白天敞开透光,晚上从里面关上防盗。正房里面东边一间是先生的卧室;西边连通着的两间做教室,孩子学习的方桌靠窗放置。过去都这样,所以一起学习的人就叫“同窗”。当然石锁没有同窗,因为就他自己一人在跟着先生学习。
这一天,那个偷听的孩子又早早来到私塾窗外蹲好,准备听课。忽然一声大喊:“石头,我早知道是你了,看我告诉我爹去!”这个孩子被吓了一大跳,倏的一下弹了起来,涨红着脸,嗫嚅地说:“别,别,我不敢了……”话没说完,就落荒而逃了。原来石锁也已经发觉石头来偷听学习,本来他上课就不专心,他就一直监视着窗外,等石头再来偷听的时候,他跑到屋外,捉了个正着。
“石锁,那个孩子是谁呀?”等石锁回到屋里,先生问道。
“先生,他是我叔家的,叫石头。”
“原来你们都是一家的,那让他和你做伴来学习不是更好吗?”先生好像开导着石锁,想让石锁同意让石头来学习,哪管是偷听也好啊!
“那不行,你是我们家请的,他们家穷,我爹说了,只让你教我一个人。”石锁有些霸道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