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狡黠”地回答道:“先生,我不舍得吃蛋清,留给先生吃。”
两个孩子都愿意吃蛋黄,本来是把不愿意吃的蛋清给了先生,到了石头这里就成了“不舍得吃蛋清,留给先生”了,这话出自这么丁点的小孩之口,先生想这孩子头脑太灵活了,不禁哈哈大笑起来。
看着聪明机灵的小石头,李贤廷老先生又回想起了自己的童年,好像又回到了自己的孩提时代,从石头身上找到了自己当年的影子。先生的童年正处于清朝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国破家敝,民不聊生,当年的一幕幕情景情不自禁地浮现在自己的眼前。
李贤廷的家乡是距离石家屯有十里地的李家屯。自己小时候非常喜欢读书学习,只要能借到一本书,就像得了宝贝似的爱不释手。据说,当初李贤廷刚满月的时候,家人让其“抓周”,就是在其周围早已放好粉盒、镜子、毛笔、书本、吃食之物等,看他喜欢抓哪样,就代表将来有哪方面的出息。结果小小的李贤廷一把就把书本抓在自己怀里,再也不放开,任凭家人怎样往外抽拉,他就是不松手,家人只好任其抱着书本玩耍不停。长大后,果然如家人所愿,小李贤廷热衷学习,酷爱读书,可李贤廷的父亲去世的早,只靠母亲那单薄的双肩法支撑起摇摇欲坠的家庭,家里非常贫困,不仅钱供应他上学,就连粗茶淡饭也难以为继,经常是吃了上顿下顿,一般情况就是“糠菜半年粮”,有点粮食能吃到过年就不了。每到过年,要账的、催债的都找上门来,过年就是过关,这就是为什么人们把春节叫做年关的原因吧。
李贤廷记忆尤深的是每当过了年,到了第二年春天,那是日子最难过的时光,那真是青黄不接啊!仅存的一点粮食已经荡然存,新的谷物还没到收获的时候,可人们的肚子还在挨饿。那时候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时刻不有的饥饿感。孩子还好,总还有点童年的天性,只要有一点力气就会不停地疯玩,饿了就只知道跑回家向大人要吃的。可怜做母亲的没有东西给孩子吃啊,总看到她那病弱蜡黄的脸上挂着能为力的绝望和忧愁。她自己受苦也就忍了,最难受的就是看着自己的孩子忍饥受饿而毫办法,只得天天起早贪黑到田野里挖野菜。到后来,挖野菜的人太多了,根本挖不到野菜了,就扒榆树皮晒干再磨碎拌上野菜煮粥吃,好的人家能撒上一点点粗面,那就是打牙祭了。再到后来,实在没有办法搞到吃的了,就到麦田或玉米地里采摘还没成熟的麦子或玉米,连同麦糠和玉米骨一起碾碎熬熟了吃,这是救急啊!已暇顾及由此造成粮食减产而形成的更加严峻的后果了。
若是遇上个天灾人祸的,更是艰难度日,有时人们实在没办法了,就吃树叶、观音土、房屋顶上的帔草充饥。有一年,因涝灾地里庄稼大部分绝产,春暖花开的季节,吃穿不愁的时候很是浪漫,在饥荒年头却像花色最鲜亮的毒蛇,危险性更大,时不在吞噬着人们的性命。偌大的一片花花绿绿的田野里,一切都刚刚萌芽生长,都还不到结子收果实的时候,根本找不到可以充饥的东西。
有一天李贤廷饿的到处找东西吃,他那尚存一丝气息蜷曲在角落里的老娘有气力的说:“贤儿,你看看炕头上席的地瓜苗,不管它长不长成了,你扒地瓜母吃吧。”地瓜母就是已经发出了地瓜芽还埋在土里的地瓜,这时的地瓜营养成分已经供应给地瓜苗了,地瓜母成了糟糠瓤的了,既缺乏营养又没有味道,吃起来像嚼块烂木头一般。再说,吃了的话,以后就没有苗子再种地瓜了。可顾不了这些了,李贤廷迅速扒出地瓜母,放到锅里还没等到煮熟,就急不可待的吃了起来。
还有一次,实在饿的不行了,他母亲就从磨坊里的石磨底下,扫出来一点点不知什么时候磨面时残留下来的面渣,做了一点稀粥,又凑乎了一天……那时的李贤廷,瘦骨嶙峋,皮包骨头,整个人就像一个纸片人,三根筋挑着个头。根根肋骨搓板般凸显外露,像刀刻一般;肚皮薄的像封窗纸,都能透过肚皮看到里面的蓝黑色的肠子;条条血管清晰可见。那时的人们都是这样,要么浮肿,要么瘦弱不堪,个个显得头大眼睛大,人们都在度日如年,苦熬岁月。可李贤廷从小酷爱读书。不断地从村民口口相传的故事中或说书唱戏的戏词里懂得了读书改变命运的道理。看到家徒四壁,看到衰弱的老娘,年少的李贤廷一面担起了家庭的重任,一面用功读书。
他听说十几里外的一个村子有一位饱学之士,在家里办私塾学堂。他虽然没钱去上学,但他也似乎找到了自己心中的门路。闲暇时间,他背上自己亲手种的特产,多次步行到私塾先生家里去登门拜访。一次次真诚的举动和渴望学习的精神终于打动了老先生。这样在私塾先生的帮助下,买不起书的李贤廷就可以从先生那里借书,并且在先生的指导下有步骤地进行阅读学习。难能可贵的是,李贤廷每借一本书,就不辞辛苦的夜以继日地抄写。世间的事情就是这样具有两面性,真正家中万卷藏书的往往束之高阁,撑撑门面,并不是真正的读书。而像李贤廷这样怀着感恩之心去借来书,又怕人家催着要还,反而会废寝忘食地急于阅读,想想书还给主家再也看不到里面的知识了,就恨不得全部吞下去储存起来,这样反而学的特别好。俗语说“借书不如抄书”,李贤廷亲自抄书,那对学问的理解是多么的透彻!所以李贤廷的学问比在先生家里天天学习的学子们学的都好。遇到不明白的问题,他就寻找机会向老先生求教。每当向先生请教问题,李贤廷就像先生的亲儿子一样侍奉在先生家里,衣食起居,昼行夜恭,不嫌脏累,微不至。懂事的李贤廷自己节衣缩食,总是很大方地给先生送这送那,感动的先生也总是倾囊相授。经年累月,李贤廷就是这样一直坚守着自己的艰难的求学之路,青灯黄卷,孜孜不辍。“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过着“冬不炉,夏不扇”的清苦生活。
随着日积月累,李贤廷的知识越来越丰富,不仅四书五经烂熟于胸,诗词歌赋也颇有造诣。先生也照着科举的方向给予正确指导,终于在接近而立之年,李贤廷参加了地方童生考试,顺利通过了县试和府试,取得了童生资格。这给了李贤廷很大的鼓舞和信心。接着继续刻苦努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家庭经济情况的不断改善,他也在农忙闲暇时间带着学费到老先生家里不定期的进行连续温习,和学子们一起接受先生的教诲。这样又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已过而立的李贤廷又参加了地方院试考试,终于得中秀才。本来他想继续进取,可再要继续深造的话,就得到县学学习,等以后参加每三年在省会举行的乡试,一方面没有那个经济能力到县学学习,另一方面参加乡试的来回盘缠食宿花销也不是一般人家能承担得起的,更何况自己母亲年迈多病,需要有人照顾。种种原因,已使他再也力求学,最后他就以一个秀才的身份闻名乡里。这个秀才身份在村里的身价已经不菲,被老百姓称为饱学之士,见官不行跪拜之礼,在地方上也称得上一方名人了。
李贤廷的不寻常的经历闻名十里八乡,都争相请他教自家子弟,于是就有了来到石家屯给石万隆家当独师傅的这段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