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贤廷的思绪从自己的故乡李家屯又回到了他的第二故乡石家屯,他除了热爱着自己的家乡,还非常喜爱这个贤才辈出、风景独特的村庄,已来到这里度过了三四个春秋了。
过去的村庄大多是以姓氏命名的,石家屯也是这样产生的。传说,不知什么年间,一石姓人家一路逃荒要饭,辗转流落到到这个地方。发现此处人烟稀少,就选了个靠水近的地方建了几间草房,算是落户了,起名叫“石家屯”。
屯子不太大,总共有百十户人家,四五百人,大多是石姓。后来有了刘姓、王姓等。人们在村子周围修了一圈三米多高的围子墙。整个村庄就像一个戒备森严的城堡,被围子墙牢牢地保护了起来;夜间由专人管理大门的出入,进出村子要经过严格审查;还要派人到围子墙顶上轮流值班巡逻,保护着村子不受外来者侵犯。
这圈围子墙还发挥着疏导和拦挡洪水的作用。石家屯处于东西两条河流之间,地势南高北低,每到雨汛天气,由南向北的洪水顺流而下,到这里便受阻集聚,涝洼成灾,一年四季水,十年九不收。多少年来,祖祖辈辈和洪水抗争着。村子西北的盐碱洼地种别的不行,只得种高粱,每年收获高粱的时候,人们都得脱了裤子,淌着齐腰深的水推着门板当船到自己地里去收获。
在一片汪洋之中,只见成片的高粱大半部泡在水中,只剩下上上面的部分露在水面以上,人们推着门板,用刻刀将高粱头刻下来,码放到门板上,当门板放满了高粱头子,被压的要下沉的时候,就推到地势突出水面的地方存放起来,再回到地里继续刻。就这样收获完一块地后,就再淌着水用门板运出去。
人们就是在这样严酷的环境中生生不息的延续了下来。直到解放以后,开始兴修水利,洪水顺着胶莱河迅速流向大海,才逐渐摆脱了这种十年九涝的景象。
如果说村子像一座森然的城堡,村中央那条穿村而过的小河却是让人眼前一亮。这条小河南北两端都通过围墙下的涵洞连接外围壕沟。当然,聪明的村民在这南北两个涵洞中用铸铁柱做成栅栏,以防有人从水中穿过。
说是小河,其实就是一条宽阔的水沟,只是由于其两岸杨柳如烟,鱼翔浅底,波光粼粼,才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小龙河”,村民愿意将这条穿村而过的小河看作是一条呼风唤雨的水龙,横亘在村子之中,保佑村子消除水患、旱涝丰收、逢凶化吉。特别是那横亘在“小龙河”中段的小石桥,是用锤凿整齐的白石块垒砌而成的,那双孔桥洞上方的弯弧像两道迷人的秀眉,随着水波荡漾,忽闪忽闪的眨眼流盼。上方加装在两边的白石栏杆像给小石桥镶上了优美的锦边,远远望去,似一道凌空的彩虹升起于涧溪之上。小石桥紧依风景秀丽的石榴园,和青砖素瓦的私塾学堂两相呼应、相映成趣。可能因为这种美好愿望的感召,人们非常自觉的维护着小河的环境和卫生。多年的经营,使得这条小河清澈如镜,长流不息。人们在此洗衣取水、淘米做饭,梳洗打扮,俨然成了人们赖以生存休养生息的摇篮!
站在围墙上俯瞰全村,只见各种高矮不平的平房蜿蜒起伏,星罗棋布地塞满了整个村庄,村中房屋大多是那种土坯墙夯筑而成,为防止土坯墙被雨水冲刷损坏,房屋的外墙皮多数在还是湿泥时就用麦秆一层层粘贴覆盖;屋顶也是先抹泥再粘贴麦秆铺成,这种修房程序叫做“帔屋”,意思是给房屋顶部披上“霞帔”。时间久了,多数房屋的屋顶都呈现出一片腐朽的土灰色。偶尔间杂着几处灰砖灰瓦的房子,那是村中富户人家的房子,显得非常亮眼。
整个村子的色调是沉闷的,倒是那一团团如云如雾的红花绿树给单调的村庄增添了不少生机和色彩。那团团的红云绿雾萦绕在房屋的周围,漂浮在村子的上空,再衬以蓝天白云,好像一个兰质慧心的村姑在土布粗衣的着装外面随意披了几件花色的头巾,陡生天生丽质和清秀可爱!村子就像有人在一个大豆腐块上胡乱切上几刀,刀痕就是布满全村的歪七扭八的街道,让人看了不得不叹息村子的规划缺乏整体观念,人们的自建房随意性太大……
“哎呀,不好了,有人落水了!”突然,一声惊叫打断了李贤廷老先生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