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抗路群众英勇比,袁世凯大怒,忙派握有山东省兵刑大权的臬司胡景桂前往督阵,并调来德制新式大炮,对抗德群众猛烈轰击,“轰隆隆”的巨响遍地开花。最后,抗路群众终于不敌使用洋枪洋炮的清德联军,元气大伤,阵地被攻破。敌人进入西乡各村大肆搜捕,人们纷纷把土炮、抬杆等武器埋在房前屋后,以避免敌人抓捕。情急之下,石昌源便把自家的猎枪迅速埋藏在石榴园里的一颗大石榴树下。
最后,胡景桂带领清军在叛徒的策应下,在“堡垒村”抓捕了抗德领袖石昌文。
石昌文被官府抓捕后,抗德群众在武生刘金邦德的带领下聚集在五龙河畔,做好攻城准备,要劫法场救出石昌文。
攻城开始了,胡景桂见势十分惊慌,一面调动大批清军加固城墙,做好防御;一面迅速将关押的石昌文解往县城广德门外大石桥以北就地行刑,以防出现意外。
在抗路群众猛烈的攻城声中,功夫超人的刘金榜单枪匹马首先跃入城中,杀向押解石昌文的兵丁。胡景桂见状,忙下令清兵开枪狙杀,多处中弹的刘金榜倒了下来,同时敌人慌忙对石昌文行刑,两位抗德英雄几乎同时倒在了敌人的屠刀之下。后来石昌文按照其生前遗愿葬在了自家石榴园里。历时一年之久的西乡抗路运动被绞杀了。
两位首领虽然被杀了,但西乡的抗路活动并没有因此而停止,反而越烧越旺。看着这悲壮的一幕,德军头目叶世克沮丧地喊道:“中国的衙门好欺,中国人民不好惹!”最后,德国不得不下令将在高密西乡一带的路基向北迁移十里,并答应了西乡民众的各项要求。同时,不在高密西乡设置车站等设施。之后,石家屯村后便永远的留下了一道高出周围的东西走向的荒废的路基。
后来,为绝后患,减弱西乡民众的抵抗能力,清政府严令要求有围墙的村落要扒掉围墙。在清军的逼迫下,石家屯的围墙被扒去了一截,风声一过,人们就停下不扒了,这样,石家屯村子周围的围墙便矮下了一块。
过了段时间,风声渐过,石昌源就把埋在石榴园的猎枪起了出来,防止生锈,好生保养。
大家在听了石昌源一段传奇往事的回忆之后,一时间都神色凝重,陷于了长久的沉默之中。石昌源打圆场说道:“怎么样,你们看这枪不是从石榴园里长出来的吗?”大家互相看看,都唏嘘不已。一边听得聚精会神的石头,突然高声说道:“原来如此,我明白了……”
“你明白什么了?”大家一齐发问……
石头说:“大家说的‘坊南十八乡’的‘坊’,指的不就是咱村子后面高出周围的那条路基吗?‘坊’就是那条路基呗!”众人齐夸石头聪明,理解的对。
时光荏苒,转眼间几年过去了。
这几年,石万隆为了他那个傻儿子石茂财没少寻医问药,可那傻儿子不仅没治好病,反而越来越傻了。这可急坏了石万隆,特别是石万隆的大老婆张氏,更是一天到晚不停地唠叨。一天,张氏把石万隆叫到自己屋里,说:“茂财老大不小了,虽说过继给了他大爷,可他这情况你也看见了,在人家那边顶不起天来,人家看来也指望不上他了。人家不急咱得急,怎么说这也是你的亲儿子啊,咱得给孩子张罗着成个家呀。”
石万隆说:“是这么个理,孩子长大了,是该成家了。可孩子这样子,怎么个办法呢?”
“咱这么干等着是没办法,得找媒人去,找了媒人就有了办法了。”张氏出主意说道。
“好,这几天我就去找王媒婆,她能到处张罗,让她给想想办法。”石万隆也着急起来。
“这种事你个大老爷们家出面不合适,还是我去吧,有你这句话就行了。”张氏自告奋勇说。
“致谢媒人那方面多答应着,让她好放心,给咱多出出力。”石万隆怕老娘们小气把事给办砸了。
“这我比你懂,好钢用在刀刃上,人挣了钱不就是为了这个吗?”张氏平常日小气过日子,这事却不含糊,因为下边还有个石锁。
这天,张氏专门打扮了一番,把平常日不常戴的首饰也全戴上,就出门到了村西头王媒婆家。
开门进到院里,王媒婆一看是石家正房来了,忙迎出屋门来到院里:“哎呀,今天是哪阵风把您给刮来了,贵人不踏贱地,快进屋里坐。”
“他婶子,你说这话俺可担待不起啊,您要这样说,俺可不敢来了。”张氏歉意地说。
“老嫂子,您可是稀客啊,您能来,我高兴还来不及呢。来,快坐抗吧,你看俺家乱的,可比不了你们家。”
“他婶子,真是一家不知一家,和尚不知道士家,你没到我家看看去,那简直进不去个人。”张氏谦虚的寒暄着。
“光顾说话了,老嫂子今天可有事?”王媒婆突然想起来说。
张氏顾左右而言他地说道:“他婶子,没有事我就不能来看看你了?”
“哎呀,是的,是的,你看你,你一年一年的也不见老,也会打扮,还和那新媳妇似的。”王媒婆恭维道。
“都五十多的人了,还不见老,那不成老妖精了?你可真会说话。”张氏谦虚地说道。
王媒婆撇了一下嘴,显示真情地说道:“我这是说真的,你看看咱屯里也有这个年纪的,那可真是成了老太太了,哪有你这腰身好?这身量穿衣裳也好看,再配上你这套首饰,啧啧啧,那可真是没有能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