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鬼子兵奈的转身走了,又气急败坏地从路边抓了一只鸡,提溜着那只一路叫唤的鸡“打道回府”了。
鬼子为了强化“治安”,命令有围子墙的各村将围子墙扒掉。石家屯也在鬼子和皇协军的催促之下将剩下的围子墙又扒去了一大截。
村里的人们一面反感着石万隆当伪保长的奴颜婢膝的样子,一面又不得不维护着那同根同族的乡情。日子就在日本人统治下的这种奈和聊之中飞速流转着,多少家喜怒哀乐,多少人生老病死,村里每天都在上演着种种人间悲喜剧。
石头和石锁也在这时光流逝中渐渐长大了起来,李贤廷教给他们的知识也越来越多。一天,李贤廷对石头和石锁说:“你们两个人越来越大了,也该有个自己的大名了,总不能到大了也叫石头石锁的吧。你们父母没说给你们起个大名吗?”
“没有。”两人齐声回答。“先生给我们起个吧!”俩人接着说……
“你们得征求自己父母的意见,我可不能擅自做主啊。你们回家问问父母再说吧!”李贤廷稳重地说道。
两人随即回家询问了自己的父母,都说让先生给起名字。李贤廷也不推让了,说:“你们都是‘鸿’字辈,那石锁就叫石鸿鸣怎么样?惊鸿一鸣,直冲霄汉嘛!”说着顺手写下了“石鸿鸣”三个字。
接着先生又说:“石头就叫‘石鸿韬’吧。鸿韬伟略,经天纬地嘛!”说着也写下了“石鸿韬”三个字。
从此,石头和石锁有了自己的大名了,也标志着两人长大了。这时的两人,四书五经已经精通,子史经集也已学遍,是有一定学识功底的人了。
日本鬼子在中国大地上肆虐横行,到处烽烟四起,国家满目疮痍。在这民不聊生的情况下,几乎没有一块净土能够安然虞的让人进行修身养性和潜心学习,更何况时代潮流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旧的科举制度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各种救亡图存的新学蔚然成风。在这种情况下,落后封闭的石家屯也不可避免的跻身于历史洪流之中。石万隆那个老脑筋也早已发生了质的变化,不再信奉“学而优则仕”的旧思想,也开始睁眼看到了新学在社会上的广泛应用。所以,他自然而然的要赶快结束自家的“私塾”学习,让孩子抓紧接触社会新学。
年事已高的李贤廷要结束自己的“私塾”生涯回自己村了。和孩子们朝夕相处这么多年,现在一切就要戛然而止,还真是别有一番滋味袭上心头。
看着那把被磨得溜光发亮的太师椅,他一时百感交集、浮想联翩……多少次在上面潜心研读,朗诵经书;多少次在上面授业解惑,传道释疑;多少次在上面谆谆指教、纠正误;多少次在上面眯盹小憩、忙里偷闲……这上面有着太多的思念和难忘的故事,这上面写满了日月春秋和星移斗转。
这间课堂,和自己朝夕相处了多少个日日夜夜,每天都浸润在自己讲经传道的雅韵之中,好像房间的每一个角落都厚重的涂满了自己传道授业的珠玑妙语。眼前的每一个物件,书橱、书桌、立屏,花架……甚至一支笔、一页纸、哪怕是一把损坏不用的笤帚……都是那样的倍感亲切和令人比伤感。看到眼前的一切,老先生已是泪眼婆娑……
他不是难舍这份工作,其实他早已到了回家安享天年的年龄了,只是这里的一切,浸润了他太多的心血和情感。平日里忙忙碌碌不觉得难舍,今天真要离去,顿感刀割锥刺般内心难受,那滴血的脆弱的心灵好像难以经受起这起伏震荡的情感波澜,直摇晃的他头晕目眩、虚脱之极。他一时感觉到意识凝滞阻涩,心灵极度空虚,好像茕茕孑立于一片边的荒漠之中,感到不知所措而焦虑不安。他力地踱着漫目的的步子,来到了院子里那棵不知凝结了他多少爱抚的老银杏树前,不能自已地抚摸着他的粗糙的躯干和茂密的虬枝,喃喃地说着:“老伙计,再见了;再见了,老伙计……”一时竟是珠泪涟涟、浸湿衣襟。老先生在院子里东走走、西看看,摸摸这个,抚抚那个,那种难舍难离的神情真是肝肠寸断、柔情万千!
此时,内心难受不已的又何止老先生一人,石头和石锁也是伤心至极。特别是石头,一直受到老师的青睐,老先生还一直盼着他能够出人头地骑马坐轿呢!多年来,先生爱才若渴,一直鼓励着他不懈的努力。他也想不辜负先生的殷切期望,将来真的能光宗耀祖,衣锦还乡。可这一切,随着时代潮流的滚滚向前,随着日新月异的大浪淘沙,竟变得如此扑朔迷离。先生要走了,往后路在何方?一切都变得迷茫缥缈起来……
石头独自一人来到石榴园,看到石榴树在严寒酷暑的环境里不屈不挠的生长着,想到石榴历尽艰难还给人们带来了甜蜜和美丽,一股圣洁之情在石头单纯的心灵里油然而生。胸中一阵暖流袭上脑际,他立马写下了一首《洞仙歌?石榴吟——
石榴如火,舞清风灵动。一片彤云浪花涌。
绿茵沉、万点星火朦胧,燕雀叫,惊起满园春梦。
娇艳浓如滴,可有谁知,历尽贫寒苦曾重。
雪压冷枝蕊、雨打花端,北风虐、露寒霜冻。
待秋暮、万类尽凋零,开嘴笑、迎风暗香遥送。
石头将写好的词作放到先生的案头上,算是给先生的最后一次作业,也算是和先生的告别。先生见到石头写的词作,读罢一遍,又读一遍,连声说道:“妙啊,写的飘逸脱俗,千转百折,意蕴穷,是一篇上乘之作!”一股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先生明白,这首词作不仅写出了石榴不畏霜寒、艳而不娇、心强志坚、赠人爽甜的优秀品格,更是石鸿韬自己清奇志高,特立独行性格的真实写照,同时里面也不乏对老师出身贫寒、洁身自好、私奉献、全心施教的感恩之情,更有和先生依依惜别之意。先生禁不住自言自语地说:“石头这孩子感情细腻,思想深邃,匠心独运,才华横溢,是不可多得的栋梁之才啊!”
先生呆呆的站了一会儿,突然像想起什么似的,连忙铺开宣纸,磨好墨汁,拿起笔来便龙飞凤舞地书写了起来,不一会儿,一副笔走龙蛇、苍劲有力、大气磅礴的书法作品便诞生了。先生书写的就是刚才石头放在案桌上的词作。最后落款为:“石鸿韬词,李贤廷书,民国三十一年岁次壬午仲夏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