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帅,您是撤退了,但您在撤退完之后,是不是忘了点儿什么?
比如:您和乔亚在干这件事之前,是否跟大家伙儿商量过?
答案是没有。
鉴于自从来了米尔斯之后,自家的监军与副将一直在自己的背后打黑枪,弄自己,搞非暴力不合作,所以自此之后,不管是什么事情,只要不是什么家里断了粮,部队闹了兵变之类的大事,就算是动兵,这位元帅也是不跟他们商量的。
换句话说就是:这件事,是那位元帅瞒着监军那一伙儿人干的。
而且瞒的还很彻底。为了保证自己没有后顾之忧,且那帮人不会在背后打黑枪,大军在开动之前,先解决监军那一帮人的耳目,后用私兵看住他们的一举一动,直到大军开拔,离开营地三里,这才撤走。
而且为了保证不发出声响,大军悄悄的动,悄悄的走,一直到人全都到了丰罗城的城墙之下,攻城开始了,监军那帮人听着营外那爆裂箭发出的响声,他们这才知道:自家元帅瞒着自己,攻城去了!
一开始,监军这一帮人的内心是很慌乱的,毕竟,自家元帅敢这么来,就说明一定是有完全的把握,且计划一定相当缜密。就算他们现在赶去阻止,那恐怕也已经晚了。
所以,在得知消息之后,他们没动——动也没有用。因为按照以往他们对自家这位元帅的判断:只要有好处,那他是连汤都不会给自己等人喝一口的。所以,他们没动,只是聚集在一起,扎堆商量:城破之后,接下来该怎么做。
但谁成想,事情刚商量到一半儿的时候,兵败的消息就传来了。
那就没什么好说的了。要是元帅您成了,我们最多就过来,说两句阴阳怪气的话,但您输了,那就有别的说法在等着您了。
比如:骂!
在这位元帅兵败归营之后,水都没喝上一口,气话都没说上一句,监军这一帮人就过来找茬了。
反正您都兵败了,那我们就不用来虚的了。直接上实的。
对着眼前这位刚打了败仗回来的元帅,这帮人先是一顿埋怨,首先是那位监军大人开始发难:我既身为监军,就有知晓大军所动之权。凡大军开拔,战事,都应通报与我,商议之后,再做定夺。
而如今,元帅私自开动大军,擅自前去攻城,为什么要动,为什么要攻,直到攻城未果,战败至今,我等且尚不得知。如此,要我等监军副将何用?!还不如撤了,将军中大权全都放到元帅您手中算了!
这顶帽子扣得太大,要是真坐实了,传到长麟朝堂里,那他就是揭竿而起,那他就是反叛!
所以,这位吓得脸都白了的元帅赶紧站起来,想要说些服软的好话,最不济,也要将这件事给暂时圆过去在说。
但还没等他开口,他的副将又开始了。
先是阴阳怪气的对着监军说几句:人家是主帅,又在我国边关守了十几年,什么阵仗没见过,我们就不要多嘴了。然后转头就对着那位元帅指桑骂槐的开骂:更何况最近战事又是顺风顺水,围住了米尔斯的将军,想要一个人吃独食,向陛下邀功,那也是情理之中啊。
听到这句,那位元帅真的是气的身心都颤抖。
但没办法,谁让自己手上有把柄落在别人手里呢?就算被气的吐了血,脸都被扇肿了,那也要打碎牙齿和血吞!
所以,听着这些让自己三高,且三尸神暴跳的话,这位元帅非但没有生气,反而好话一大堆,作好作歹,折腾到半夜凌晨三点钟,这才将事情给压下去。
但压下去,并不代表这件事儿平了。
首先,是上疏弹劾。这件事儿是跑不了的,毕竟,那位吏部尚书派这些人过来,就是来干这件事儿——背地里捅刀子的。
上疏弹劾什么?弹劾那位元帅私自动兵,很可能有不听朝廷命令,想要另开炉灶的念头?
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