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谢林伯。”
“老爷今日恐怕要到下午才能回来,刚刚命人回来,带了封信,说是冯少爷要交给您的。”林管家不紧不慢的拿出一封信,贾兰真是心都要蹦出来了。“那我就不打扰贾少爷,先行告退。”
“多谢林伯。”
林管家一走,贾兰就急忙拆开信看来。
“吾兰亲启.....一别之后,两地相思....一脉山大胜....”
贾兰看了前面冯紫英酸溜溜的情话,不禁笑了起来,什么时候这糙汉子也学来这些情话,后面的信,写了一脉山剿灭了匪徒,其中艰险一字未提,现如今他已经踏上了边关之路历练,到了地方在写信给他,望他好好照顾自己,提了许多嘱咐,洋洋洒洒了一大堆,贾兰笑他啰嗦。
贾兰抱着信深吸了一口气,许久才睁开眼睛,平安就好,平安就好。
贾兰将信折好,放在胸口,才觉安心。
七月炎热,可正是考试之日,贾兰要考贡生,贾府都在张望,看看这命薄的长孙,能否撑得过这一关。
贾母也上了心些,命人给贾兰备下来了许多学用的东西,贾政也颇为上心,表面不露,经常将贾兰叫去,训斥一番,可又赏了不少的好东西,就连贾宝玉,贾环都没这好福分。
贾环也日日命人熬煮药膳,给贾兰进补。
李纨更是忙得团团转,心中焦急不安,最后还得贾兰安抚。
七月底,贾兰进了贡院,连考三天,幸好贾兰每日不忘冯紫英教他的拳法,每日练习,身子骨倒也强健了不少,这三日还是勉勉强强的过去了。
出来时,是贾兰接他,前几日冯紫英的信中不无遗憾,本应是他陪着贾兰去考试,可如今却是分隔两地。
自六月,冯紫英随着军队到了边关之地,便时隔半月写信与他,一封信洋洋洒洒的十张纸,看的贾环颇为无奈,不过却又心下欣喜。
贾兰出个贡院,贡院外车马拥挤,人声沸腾,都是各家各户来接自己的儿子。
“兰儿。”贾环在马车上扬手,这里人颇多,不太好挤过去。
贾兰闻声寻过去,贾环一见他来一把拉住他,“先喝口水,这几日辛苦了,快回负屈,家里人都等着呢。”
贾兰将水一口饮下,贾环接过给了钱槐,扶着贾兰上了马车。
贾府之中,贾母为首都在张望着贾兰回来,让人备下热水,干净的衣服和吃食,等着贾兰。
李纨面上镇定,可是手中的帕子已经拧的不成样,额头上滴下几滴冷汗。
贾兰一回府,先去洗漱,吃了些食物,才去前堂拜见贾母,今儿人来的倒是齐全。
“拜见老祖宗。”贾兰磕了头。
贾母连说了几个好孩子,又问了问这三日考试之事,问他可有把握,贾兰不敢夸大,只得谦虚了说。
贾政也摸着胡子问了几句,尚才让他去好好歇息。
贾兰松了口气,刚回院子,李纨也就过来了,倒是没问他什么,端了一碗调和的玫瑰露给了贾兰。
“母亲,我都大了。”贾兰虽然嘴上说着,可是还是喝下。
“你我还不知道,装着一本正经的爱喝茶,其实就爱吃这甜的,不过不好意思说罢了。”
“母亲.....”
“好了,你快休息,明日我再来细问你。”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