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嬷嬷想起前日,鱼井村的村长亲自带着董有森找到自家。
初见这位二十来岁的儿郎,她没有觉得有特殊之处。
听村长介绍,他是隔壁村秀才家的叔叔。
村子能有一户秀才,这点不同足矣压过其他村,他是为了女儿专程过来,难怪村长格外客气。
教导秀才的妹妹,这倒是值得她走一趟。
来改茶村的一路人,这位年轻人是外向性子,能说会道,她坐在车厢里面听,原来他家的小秀才年仅八岁。
她在年少时入宫,伺候过三位主子,并没有从谁的闲谈中,听说过比八岁还年轻的秀才,想来这位小秀才前途光明。
她刚下车看见二进院,放在乡下堪称奢华,放在京城却不值一提。
她漫不经心的走进来,每多走一步,就心惊一次。
这座宅子的内设,与它质朴的外观不同。
内院由石头、木头结合而成。过槛而入,堂屋里林立支撑脊梁的石柱,上面攀满水波纹雕花。
室内摆设着金灿灿的佛手瓜代替熏香,待客的坐席不是太师木椅,而是乳白色皮质成套椅,有长宽可容纳四人一起座,也有独椅。
虽是阴天,堂屋四周内光照通透,细瞧一眼窗棂是明纸糊的,不可谓不精细。
选独椅落座,臀部一黏上椅子就觉得很软和、松弛,想全身心靠在上面不起来。
此时一位老妇人端茶过来,她手里捧着一只带把手的彩窑花卉瓷杯,崔氏接过茶,低头抿了一口,发现不是普通的陈年茶叶,也不是本地的特色。
青黄的茶汤飘着的茶叶成一芽一叶,有细细的毛绒,在茶房当差的小宫女偷偷分给她喝过,说是叫做毛尖,黔州上贡的。
一处乡野小户让崔氏觉得眼前一亮,也意外至极。
她和老太太对望之下,才知道对方的身份。
她还以为平常人家乍然暴富,会买一堆仆人伺候,没想到老太太都这般的有见地。
崔氏一时拿不准该用什么态度,董家给她的意料之外实在是需要时间消化。
看对方没有拐弯抹角,直切主题,她自然的接过话茬:“老夫人是直爽的性子,我也不爱拿乔,请您家小小姐出来一见吧。”
须知她回到鱼井村之后,一贯有不同身份的人把家里女儿往自己眼前推,她还是第一次主动开口要见未来学生。
李英兰视线落在老嬷嬷身上,打量了她好一会儿:“孩子就在家,立马能见。”
“不过见面之前,我想单独跟您聊几句。若是我们的聊得投契,再叫孙女儿出来不迟。”
李英兰打一开始准备找个经验丰富,眼界开阔,育儿想法和自己差不多的老嬷嬷来搭把手。若是想法不同,能接受自己的条件也可以。
若是不能,她宁可自己辛苦些。没道理请一尊菩萨,压在孙女头上给自己添堵。
所以看见崔嬷嬷进来,她早已准备好了说辞,对方和自己能达成初步意向,就让佳音来拜见,否则免谈,她的孙女可不是任由人挑拣的大白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