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孙女素来话少,喜欢安安静静的做自己的事儿,她并不孤僻,是个知冷暖的丫头。谁真心对她好,她会把将人记在心里。”
“我不知嬷嬷属意收几个徒弟,收多少束脩,我希望孙女是被花心思培养的。大到名门礼仪,小到点茶、插花、用蟹八件等琐事都能教她。”
崔嬷嬷听到蟹八件,眸色一动,改茶村不靠海,又是乡土地方,她是怎么知道蟹八件的?
上座这位老太太真的只是一介农妇吗?蟹八件可是名门贵族才使用的器具,专门拿来拆蟹肉。
崔嬷嬷对李英兰愈发好奇,愈发不敢轻视她。
“我说要收中意的孩子当徒弟,肯定会细心培养,我年纪大了,得皇家恩典出宫养老,也不想把自己弄得太累,只打算收一两个徒弟。”
李英兰了然点头继续道:“我希望孙女懂礼貌又不失去本性,她爱哭爱笑,随心而发,不似贵女一般,行动时步摇不晃,再高兴只会抿嘴浅笑。”
崔嬷嬷总算知道为何老太太要先闲聊了,合着跟自己提要求呢?
须知平常人家有了教养嬷嬷,孩子的一切起居学习都由嬷嬷调教和管理,连吃多吃少,一颦一笑都要过问。
老太太的意思是,希望把自己浑身的见识教出去,但不要约束她的孙女心性。
崔嬷嬷从未听过如此要求,这要放在京城,方才所言可算是离经叛道。不过想想,这里是乡下,这位老太太说话也就没有顾忌。
崔嬷嬷细琢磨了一会儿,状似随口一问。
“看您如此疼爱小孙女,为何不想亲自教?”
李英兰不会说她对古代的传统技艺和礼数,只是在荧屏前了解过,肯定和现实对不上,她不想教歪了孩子。
而且她的耐心不见得有多高,就怕教学前奶慈孙孝,教学后鸡飞狗跳。
她漫不经心的吐露一句:“正是因为疼爱才想请人来教。”
她睨了一眼门沿边上的柳条:“我家的藤条好久没开张了。”
她回忆过去,上一次“笋子炒肉”好像是董花生偷懒不认真学习,自己打了一下文鹤的手心。给小花生下马威,这小子才收了玩心。
崔嬷嬷余光一挪,也看见了细长的柳条,倚在门边其貌不扬。
她眼神有些古怪:“您家的孙女能吃苦吗?”
她这话问的含蓄,其中的意思自然是想问你家的孩子能挨揍吗?揍了老太太你伤心不?
李英兰微笑:“佳音是个能吃苦的孩子,若是她在学业上有懈怠,您大可以先讲道理,若还不改,再给一些苦头吃。”
她眯了眯眼,觉得话还没说透:“常言云不打不成器,我是不赞同酸夫子话。有些孩子自己没想通,打了也不会成器,关键还得看思想疏通。”
崔嬷嬷嘴唇抿成一条直线,她现在差不多了解了,看老太太和自己闲谈,悠然自在的样子,好像自己出宫嬷嬷的身份,并没有给对方带去多少冲击。
给她的感觉是自己会的老太太也会,只是不愿意对孙女动粗罢了。好像自己身份上的优势没有办法发挥出来!
崔嬷嬷稍作思量才扬声:“我答应了,请您家孙小姐出来一见,若合了眼缘,我便收下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