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是历史上一个争议颇多的皇帝。至于秦始皇是千古一帝还是一个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暴君,目前争论的还比较大,一个历史人物有争议也没有什么不对的。
但是,秦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名副其实的短命朝代。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大秦帝国仅仅只存在了十五年还不到,在历史的长河中,十五年是何其短暂,和秦始皇的梦想就差得太远了。
秦王朝为什么会这么的短命的王朝呢?这就说明了老子的“私长存”的正确性。秦始皇虽然不是一个亡国之君,但是秦朝的短命完全与秦始皇的暴政是分不开的。
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在中国历史上是第一个建立了封建帝国从而使中国正式进入了封建社会。秦始皇在秦国的政治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以郡县制为基础的政治体系,实现了车同轨,书同文的统一的国家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有了比较完善的治国方略,在当时应该说是一个比较稳定的、比较先进、比较受人民欢迎的统治集团。在这种比较文明的政治制度下,大秦帝国不应该是一个极其短命的朝代,而应该在历史上是一个大有作为的朝代,为中国的社会发展大树特树一笔。
在统一六国,建立了一个大一统的国家这样一个大好的政治环境下,秦始皇应该给予人民治愈战争创伤的机会,使人民有一个喘息的机会。让人民修生养息关乎到民心之根本;发展经济,巩固国本应该是统一六国之后的当务之急;体察民心,体恤民力,亲贤臣,远小人是一个统治者的大智慧。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任用李斯为丞相,根据李斯的建议,不顾当时的国力和民力,大兴土木,修建阿房宫、修建骊山陵、修长城。
就拿骊山陵为例,骊山陵是由李斯亲自主持设计,由大将章邯亲自负责修建。章邯是一个军人,所以对于修建骊山陵采用的是军事化的管理方式,最多的时候征用七十多万劳役修建骊山陵,绝大多数人都惨死在骊山陵的工地上,甚至很多的人被章邯活埋,能够回家的人寥寥几。
秦始皇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逆“天道”,悖人伦的行为严重的背离了“天道规律”,致使天怒人怨,他的大秦帝国怎么可能长久呢?
不论是一代帝王也好,不论是一个朝代也好,不论是一个人也好,都不能违背“天道规律”,违背了“天道规律”,一定就会得到严厉的惩罚。大秦帝国的短命,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秦始皇逆“天道”而行,不但大秦帝国短命而亡,就是他的三十多个儿女被赵高撺掇胡亥残忍全部杀死。这不能不说是秦始皇背离“天道规律”造成的恶果。
也许会有人问,秦始皇毕竟统一了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的五百多年的烽火连天战乱时代,在人类历史上有着巨大的贡献,应该功过相抵。
“天道”不是这样的,功是功,过是过,功过不能相抵。秦始皇统一六国有功,他成为九五之尊,受到了万民朝贺,他享受了当皇帝的荣华富贵,这就是老天对他的功绩的褒扬。但是他残害黎民百姓罪孽深重,不遗余力地寻找长生不老药,自然就要受到“天道规律”的严厉惩罚。
明末思想家李贽颂扬秦始皇是“千古一帝”,但是他自己一定不愿意生活在秦始皇的那个年代。如果李贽生活在秦始皇的年代,就算他做不了劳役、兵役,那一定会是一个活埋的对象。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一定容不下李贽那样的大思想家。
老子在这里以“天道”来论述人生之道,提出了“私长存”“后其身而身先”的一个大道理。
老子说:“非以其私邪,故能成其私”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说,有“道”的人以私可以成就大私,以为也可以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来,从而得到长生。
不自生而故能长生,不自私而故能成私。这就是说,对立的双方是可以转化的。说天地私和天地有私本来也没有什么区别,“大公”到了极致的时候就是“大私”。不自私、不争夺、敢为人后,这是极高的为人处世的大智慧。
其实,老子在告诉人类一个大智慧,以不争的方式去争取更大的利益,以私的方式去成就更多的其私,以为的方式去实现更大的作为。这就是一种顺“道”而为。天地长久是因为顺“道”,以私成就其私,以为实现大的作为,都是因为顺应了“天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