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清玄元接着讲道:老子在《道德经第九章里面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老子在这里说的大概的意思:保持着盈满的状态,不如适可而止;锋利的尖刀,不能保持长久的锋利;纵然金玉满屋子,谁也不能长久守住;富贵而又骄纵,定能给自己带来祸害;功成名就之时,要含藏收敛,急流勇退,这才是符合“天道自然”的人生运行的规律。
老子在这一章里面,给人类世界上了一堂精彩的大课,这一大课的主要内容就是“天道”运行的自然规律。“天道”运行的自然规律饱含着一个大智慧,这个大智慧,可以使有大智慧的人一生受益。
意思就是说,一个人只要弄明白了老子所说的这个大智慧,你就可以一生享用。但是能一生享用这个大智慧的人,应该本身就是一个大智慧的人,因为有大智慧的人才可以明白老子的大智慧,没有大智慧的人,是没有能力理解老子的大智慧,自然不会从老子的大智慧里面受益。
“天道自然”,就是人类世界要遵循“天道”运行规律。老子在这里告诉人类,“持而盈之,不如其己”。老子讲的就是要人们懂得适可而止这个道理。人们都知道“水盈则倾”这个道理,为什么不在水满之前就立即停止呢?
其实,人类都明白水满能溢这个物理现象,水倒得太满就会溢出来,这是一个最简单的生活常识,这么简单的生活常识,老子为什么还要这么说?
这是因为这个生活常识虽然是浅显易懂,但是,把它变成一个道理,真正懂得这个道理的人却很少,也能践行这个道理的人也很少,因为人类世界上,贪婪的人很多,愚蠢的人很多,真正有大智慧的人很少。
因为人的天性是不知足,不知足就是一种愚蠢。由于人的天性不知足,所以,只有是知足者才能懂得老子“持而盈之,不如其己”这个道理。
当然老子在这里告诉人们“持而盈之,不如其己”,肯定不是在说一种简单的生活常识,而是通过这种简单的生活常识在告诉人们一个大道理,这个大道理就是要懂得知足,就是要见好就收。老子说这个话的目的,就是希望人类都能懂得这个大道理。
天下人,天下事,关键是一个适可而止,知足常乐。当一个人知道适可而止,知足常乐的时候,他就是一个顺“道”而为的有大智慧的高人,也是一个精神世界充满欢乐的人。
日中则仄,月满则亏,至阴则阳,至阳则阴。这是恒古不变的一个自然规律,这个自然规律给人类讲出了一个千古不变的道理,那就是“物极必反”。
老子在这里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己”,其实,老子是在说,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有一个“度”,关键是要掌握好这个“度”。一个装水的器皿,水倒满了就不能再倒了,再倒水就会溢出来,水溢出来就是适得其反。
作为一个顶天立地的人,更应该是这样。功成名就的时候,也就????????????是已经到了功遂身退的时候了,这就是度,这就是“天道自然”。如果一个人在功成名就的时候,还不思急流勇退,这就是逆天而行,灾祸将会紧随其后。
老子的所说的功遂身退,是大圣人的大智慧,真正有这样大智慧的人实在不是很多,屈指可数。说起这些功遂身退的大智慧的大圣人,我们首先想起的就是春秋时期的范蠡。
范蠡是越国复兴时期的一个大功臣,就在越国的鼎盛时期,范蠡毫不犹豫的离开了越国,他带着西施隐于世间。在乱世之中,范蠡的功遂身退算得上是一个成功的范例。
宋朝的开国大将石守信,在陈桥兵变中,帮助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大宋王朝,石守信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他的赫赫战功,在北宋建立以后,石守信身居高位,而且与赵匡胤结为异性弟兄。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第二天,石守信立即交出兵权,不但保住了性命,还保住了一世的荣华富贵。
功遂身退的著名人物还有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兵圣孙武、唐朝的郭子仪、唐朝大将李绩、明朝的著名宰相姚广孝等。
中国历史上就有这么一个恒古不变的实事,就是功高盖主的大功臣,都免不了被杀害的厄运。这是人类世界的必然现象,也是“天道”使然。
功高盖主者,主要的表象形式,一般指的都是哪些开国功臣,国之栋梁。由于功劳太大,丧失理智,不尊事主,也就是不尊重最高的统治者。其实,就是不尊“天道”,不懂得天下大事,顺“道”者昌,逆“道”者亡的天理“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