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清玄元接着说:老子在《道德经“德”章的开篇里讲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德。上德为而以为,下德为而有以为。”
老子在这里把“德”分为两种,上德和下德。那么,什么样的“德”才是上德?老子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德”是有“德”之人的一种内涵,“德”是一种内在的东西,不会是一种外在的表现。再说古代的大智慧者都喜欢包装自己,有钱人不露财,有“德”人也不外漏有“德”。不宣扬自己有“德”人,才是真正有“德”的人。这就是老子所说的“上德不德,是以有德”的意思。
有“德”的人本身就是有“德”,完全没有必要在外在的形式上着力表现出自己是有“德”之人,也没有必要宣扬自己是有“德”之人。有“德”之人只要努力遵循“天道规律”就可以了。
那么,什么样的人是下“德”之人?老子说:“下德不失德,是以德”。一个有“德”的人,是自带光芒的,绝对不是装出来的。老子的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说,下“德”之人尽力的表现出了自己是有“德”之人,但是,下“德”的人,他的所作所为是不符合大“道”标准的,就是偏离了大“道”的规律,这样的人就是一个下“德”的人。
老子说“上德为而以不为。”也就是说上“德”之人始终表现出的都是为,但是,说到底还是所不为。因为,上“德”的人做任何事情能够顺应“天道自然”。顺“道”而为,顺势而为,是“道法自然”的一个具体体现,顺其自然是最大的“德”行,这就是上“德”。
说得再明白一点,就是上“德”的人他没有功利思想,心中没有贪欲,没有妄念,没有私心杂念,也就是说心作为,他才能成就大的作为,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为而所不为。
下“德”之人也许能够顺其自然,但是他有心作为,甚至胡作非为,逆道而为,妄念丛生,这样的人,就是一个下“德”之人。也就是说,下“德”之人,有所作为,到头来却是一事成。结果还是所作为。
其实,老子说的上“德”和下“德”的意思很简单,也很明白,就是说,符合“道”的标准的“德”,就是上“德”。不符合“道”的标准的“德”,那就是下“德”。
“道”和“德”是不可分割的,也是紧紧相随的,“道”离不开“德”,“德”也离不开“道”。“道”离开了“德”,“道”的规律就法显现出来。“德”离开了“道”,“德”就会所作为,一事成。
老子所说的“道”,就是天理大“道”,也就是宇宙万物运行的规律,“德”就是符合宇宙万物运行规律的行为,人类所有的成功都是“德”符合“道”的规律的,所有的失败都是“德”不符合“道”的????????????规律。这就是上“德”和下“德”的不同的作用。
我们说个最为简单的例子,一个人吃饭被撑死了,就是“德”不符合“道”的规律的结果。一个人每天吃的饭都能荤素搭配,吃的身体十分健康,精神饱满,这就是“德”符合“道”的行为。被撑死的自然是下“德”,身体健康的自然是上“德”。
宇宙万物都是由“道”生成的,人也是“道”生化而成的,“道”在生成人类的时候,生成人类所有的元素都是十分健康的,也是十分符合人类生活的。人类只要按照“道”的规律生活,就不会有疾病,也不会有许多的痛苦。人生出现了那么多的疾病,也有那么多的的痛苦,都是因为没有按照“道”的规律生活而造成的。
“道”生成的人,不但有一个十分健康的身体,还有十分强大的修复能力,当一个人的身体出现了问题,都是可以自我修复的,比如说人的伤口的愈合能力就十分的明显。所以说一个人只要遵守“天道规律”,人的一生一定会是喜气洋洋,潇洒自若。
有人说,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是一个过程。其实,这种说法应该说没有什么大。在这个成长到衰老的过程中,有的人会是生病,甚至在这个过程中提前死亡,就是因为生活不符合“道”的规律所造成的。
人的衣食住行和人的心态对于人的生老病死都有很大的关系。一个人不能很好的调整好自己的衣食住行和掌握好自己的情绪,就会生病,也有可能因病而早一些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