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清玄元接着讲道:老子在《道德经的第五十章里面讲:“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人军不被甲兵,兕所投其角,虎所用爪,兵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死地。”
老子在这里所说的“出生入死”和我们现在所说的出生入死不是一个意思。出生入死放在在我们现代人来说,是一个成语,形容一个人冒着极大的风险,随时都有死的可能。当今人类世界大多数都是认为,出生入死,就是一个人不顾个人的危险的一种大畏的献身精神。
老子在这里说的出生入死,是另外一种意思,是在说一个人从生到死的这个过程。老子在这里所说的是,一个人从母亲的肚子里面呱呱坠地到最后的死亡,然后埋在土里这个过程。
老子说,人从生到死的这个过程中,“生之徒,十有三”。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都能够平平安安,最后到寿终正寝的人,大概就有十分之三。
“死之徒,十有三。”老子在这里所说的“死之徒”,人出生到死亡这个阶段,或者遭到横祸,或者说提前死亡的人,这也有十分之三。
“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一个人生下来,本来他是可以正常的生存在人世上,安享晚年,最后寿终正寝。可是这个人不依道而生,自然就会进入死地,就会早早地死亡,就会不能寿终正寝,早早的死了的人,也有十分之三。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都希望长久的活下去,可是长久活下去的这个希望是违背“天道法则”的。人有生就有死,生生死死,死死生生,这才符合“天道自然”。
其实,不只是人类世界必须遵从生生死死的“天道自然”,宇宙万物都必须遵守生生死死这个“天道自然”。宇宙万物只有服从“天道自然”,才能生的自然,死的自然。
人的生生死死是“天道自然”,所以说人的生死是必然的,不是说人怕死就不死了,也不是说有钱的人就可以不死,更不是说有权有势的人就可以不死,生生死死对于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
贫民百姓要生生死死,达官贵人也要生生死死,所以,所有的人都要正视人的生生死死,随其自然。生的其所,死得其所,活的潇洒,死的大气。
在古代的时候,人们特别崇拜那些高来高走,飘飘然的神仙,也十分向往神仙的生活。从西汉时期起,历代皇帝为了实现长生不老的遐想,就开始炼丹,求得长生不老。
明朝时期,炼丹术十分盛行,炼丹成了方士们寻找长生不老药的主要渠道,结果明朝的皇上大部分都不得长寿。实际上炼丹求长生是离经叛道,不符合“天道自然”。
老子在这里说,长寿的人,也就是到最后能够寿终正寝,只????????????能占三分之一,三分之二的人都不能长寿,也就是说不能寿终正寝。老子生活的那个年代的人生命都很短,特别是帝王的寿命就更短,三四十岁死亡是一个正常现象。
人类三分之二的人不能长寿,这当然与当时的医疗条件和生活条件有关。但是老子认为,人不能长寿的主要原因,还是“人之生,动之于死地”。这就是说,人本来可以很好的活着,由于不能很好地珍惜生命,自己走进了死地,所以不得长寿。
人为什么会自己走进死地?自己走进死地,都是因为不能以“道”而为,背离了大“道”规律。比如说,杀人放火、强奸、抢劫、贩毒这些都是背离了“天道规律”,这些都属于死地。这就是不能以“道”而为,自己走进了死地。
老子告诉人们,清静为、清心寡欲就是“天道自然”,也是人类长寿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说人不要有贪、痴、嗔之心,也不要有攀比之心。否则就会失“道”失“德”,心术不正,心理扭曲,造成血瘀气堵,自然不会长寿。
当今人类社会,不能以“道”而为,主要表现的形式,就是“贪、痴、嗔”。人类社会不论是“贪”也好,“痴”也好,“嗔”也好,都是智慧的缺失。人类智慧的缺失,人就会变得愚蠢、贪婪、疯狂。比如说,我们都知道的,历朝历代的大贪官,那一位不是愚蠢、贪婪和疯狂。贪、痴、嗔的结果,将会使人类走向死亡的死地。
天下本来富是富,贵是贵,现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富即贵,贵即富,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极大的怪圈,这个怪圈就是富不贵,贵不富,有富就能贵,有贵即可富。这就是人类世界悖逆了“天道规律”,走进死亡之地的一个很大的怪圈,这个大怪圈一定会把人类推向死亡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