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清玄元喝了一口清香的茶,接着说道:老子在《道德经第二章里面是这样说的:“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老子在这一章里面说的:“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这一句话就是说,当天下人都知道什么是美的时候,天下人自然也就知道了什么是恶。这里的恶指的不是做恶的意思,这里的恶应该指的是不美好的意思。有的人注解恶为丑的意思,这好像不太正确,美对应的不是丑,应该是不美。
这一章里面接着说道“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这里的意思是说,当天下人知道什么是善的时候,天下人就知道了什么是不善。这里所说的善和不善,意思就是“善”和“不善”,没有掺杂别的意思。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之间存在着互相生成的关系,宇宙万物互相生成正反两个方面,表现出了宇宙万物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有美就有不美,有善就有不善,这就是宇宙万物互相生成的关系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如果没有“美”,它一定就不会有“不美”
这个词语,如果没有“善”,他就一定没有“不善”。
老子认为宇宙万物都是既统一有对立的两个方面,老子先说的是这个世界上因为有了美,才有了不美,没有美就一定不会有不美,美是由不美衬托出来的,不美是由美比较出来的。所以,有美就必然就会有不美。善和不善也是一样的道理,没有善就不会有不善,有不善必然就会有善。
老子从宇宙万物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推演出了有是从中来,是从有中去的道理。有难就一定会有易,世界上就是因为有易,才会有难。有长就会有短,有短才会有长,有高才会有低,有低就一定会有高,有前就会有后,有后才会有前。这里说的哲理就是万物都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
老子在这里不论说的是难和易也好,长和短也好,高和低也好,前和后也好,这些都不是绝对的。也就是说世界万物都不是绝对的,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的,也就是说,这些都是互相参照和对比出来的
根据宇宙万物生成的关系,自然就产生了有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声音想和,前后相随。上面所说的这些,都是在说宇宙万物的统一对立的规律。
当我们知道了以上这些对立统一的规律,我们就会很自然地理解世界万物都是有两个方面,两种现象。这就是宇宙万物生存于大“道”之中呈现出的一种现象,这就是“天道自然”。
“圣人处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这句话的意思是圣人用“为”的态度做事,用“言”来教化人。这就是老子提倡的为而为,言之教的处事方式,这种处事方式,就是一种“天道自然”。为而为,言之教是老子做事情和教化人类的一种大智慧。
老子说“万物作焉而不辞”,是在说“道”是为的,“道”生成了万物,并且给万物制定了规律,但是,“道”从来都不会干涉万物、不去倡导万物、也不去支配万物。这就是“道”的为的表现。
“生而不有”这句话是说,宇宙万物都是由“道”生成的,可是,“道”从来不把宇宙万物????????????据为己有,这就是大“道”的私精神,大“道”的奉献精神。
“为而不恃”,就是说,大“道”为万物做了很多的事情,宇宙万物都各自发挥了自己的作用,大“道”对于宇宙万物是有很大的功劳的,但是,大“道”从来不居功自傲,从来都不自恃自己的功劳。
“功成而弗居”,意思是说,大“道”成就了万物,大“道”对于万物来说,都是有功的,但是从来都不会自我夸耀。“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就是说大“道”功成名就以后,从来也不自我夸耀,成功之后也不离开万物,只是静静的观察着宇宙万物的发展、变化。
老子在这一章里面,告诉人类,世界万物因为有美的一面,才有了不美的一面,有了善的一面,才有了不善的一面,有了有,才有了,有了高,才有了低,有了大,才有了小,这就是相反相成的一个大道理。
老子在这一章里面讲了“相生、相成、相形、相倾、相和、相随”来说明宇宙万物是相比较而存在的,也是互相依靠而生成的,这就是宇宙万物相反相成的概念。
老子在这一章里面告诉人类,同一种物质也同样存在着两个对立的方面。比如一个人外貌长得很漂亮,内心却不善良,这就是一个人的两个方面,这就是事物的外在的美和内在的不美同时存在的现象。
大家都见过一种叫做虞美人的花,虞美人也叫作丽春花。也叫作赛牡丹,由于这种花长得实在太漂亮了,所以人们就给它起了很多好听的名字。
虞美人的花形特别别致,花色艳丽,在花开季节,它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或紫红、或粉红、或红白相交,是彩蝶飘舞在万绿丛中,十分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