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清玄元接着说道:《道德经第四十三章里面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有入间,吾是以知为之有益。不言之教,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老子在这里说的这一段话从字面上解释是这样的:天下最为柔弱的东西,应该就是水,水是至柔的,但是水也能腾跃穿行于天下,穿越于最坚硬的崇山峻岭之中。表现出的是比坚强的毅力和魅力。
水是孔不入的,当千里大堤毁于蚁穴之后,水就会不再是平静的水了,而是一泻千里,汹涌澎湃,义反顾,势不可挡,奔向他的最终的目的地—大海。
当人类看到天下至柔的水表现的是那么的豪迈,是那么的勇猛。柔弱的水表现出来的却是柔能克刚,滴水穿石的坚强。通过水的表现形式,人类就会明白“为”的好处了。
当人类看到至柔的水,能够穿行于天下崇山峻岭之中,而且是那样的勇猛畏,我们就会明白“为”并不是字面上所看到的所作为了,“为”就是大的作为。水的“为”表现出来的是势不可当的大畏的精神,使人类不得不敬佩“为”的大智慧的大作为。
老子说的“上善若水”,说的也是水,在“上善若水”里面主要表现的是水善于利万物而不争一种美好的德行,最善良的人就有水一样的品质。把水比喻与世争的圣人,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在这一章里面,老子说的也是水,不过在这一章里面老子主要是要表现水的气势磅礴,水的汹涌澎湃。
从表面上看。水是至柔的,水也是至顺的,水也是泰然自若的,水也是欲求的,人们想让水成为圆的,水就会成为圆的,人们想让水成为方的,谁就会成为方的,人们想让水成为长的,水就会成为长的,人们想让水成为短的,水就会成为短的。这个时候我们看起来水是那么的平稳柔弱,那么的至柔至顺。但是,当水一旦漫出了堤坝,或者穿透了蚁穴,那就会将是一泻千里,所阻挡。在这一章里面老子是在说谁是气势磅礴的。
人类历史上至尊至圣的唐太宗李世民,得出了一个千真万确的真理,那就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就是李世民的经验之谈,也是李世民的一个大智慧。“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其实不是李世民的独创,孔子、魏征、李世民都是这样认为的。
李世民亲自见证了随末农民起义的惊涛骇浪,并且借助这股惊涛骇浪,成功的打造了李唐江山的大船,在李世民站在大唐这只大船上,泛舟赏景的时候,眼前不由地浮现出老杨家的豪华巨轮瞬间被撕成了碎片的时候,不由得心惊肉跳。
人类历史就是一个大舞台,在人类历史的大舞台上,驾驭大舞台的都是那些执掌大权的统治者,在大舞台上卖弄风骚的都是那些社会的上层的非富即贵豪强们,老百姓永远都是站在大舞台的下面的足轻重的再也普通不过的观众。
李世民清楚地知道,人类历史上的每一次改朝换代,摧毁王朝????????????的都是最底层的站在大舞台下面的老百姓,比如秦末的陈胜、吴广,隋朝末年的瓦岗寨、明末的李自成,他们就像一泻千里的大洪水猛兽,势不可挡。
李世民清醒的认识到,高高在上的统治者绝对不能突破老百姓的生活底线,当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时候,就会在大坝上撕开口子,一泻千里,这就叫民变。如果突破了老百姓的生活底线,王朝的灭亡就会在旦夕之间。
老子说:“有入间,吾是以知为之有益。”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水是柔弱的,可是水又是坚强的,是所不能的。老子又告诉人们万物是阻止不了水的奔流不息,万物也堵不住水的孔不入的。
从水的所作所为,我们就可以看出“为”是有多么大的力量。水看起来柔弱,实际上水是比的坚强,它能穿石而过,他能奔流不息,他能翻江倒海。所以,世人永远不要小看水的力量,更不要小看水的智慧。
水就是一个顺势而为的高手。水永远不会翻山越岭,却能千回百转,绕过万水千山,最终回归大海。水还会蓄势待发,但是水永远不会知难而退。永远是向前、向前、再向前。这是水的作为,这就是“大道”的特征。
老子不厌其烦的给人类讲水,实际上是在给人类讲“为”的大道理,在老子看来水就是“为”的表率,“为”就是“道法自然”的最好的形式。只有“为”才能使天下的老百姓心平气和,才能是天下的老百姓安居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