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清玄元继续说道:《道德经第六十五章说:“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以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至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老子是说,善于以“道”治国的统治者,就不能让老百姓太聪明,因为过于聪明的里面就会包含着狡诈。统治者要治理好一个国家,就要教育老百姓有一种淳厚朴实德行。
统治者要想治理好国家,管理好老百姓,就不能用欺骗的手段,如果统治者用欺骗的手段治理国家,管理老百姓,也会给国家造成灾祸。
统治者不用欺骗的手段治理国家,管理老百姓,而是以“道”治国,国家才会稳定,百姓才会幸福。了解了这两种治理国家的方略,也就知道了大智慧的圣人治理天下的最佳方法。
圣人用大智慧治理国家是一种玄德,玄德是深不可测,远不可及。统治者的大智慧就是和百姓们一起回归到纯真和朴实,然后才能很好地顺“道”而为,以顺“道”而为治理国家就是圣人治国的最智慧的方略。
在这一章里,从文字上看,老子是在讲治国方略,实际上老子是在讲“道”的作用的重要性。老子是说大智慧的圣人如果依“道”治国,国家就会稳定,百姓就会幸福,如果不依“道”治国,国家就会遭殃,百姓自然也会跟着遭殃。
老子在这里提出了依“道”治国的治国方略,这种治国方略,是符合大“道”精神的,可以使国泰民安。其实,老子的这个治国理念也受到了很多人的推崇。
老子说:“古之善用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老子在这里这样说,很多的人都是认为这是老子的愚民思想,老子要求统治者对民众施以愚民政策。
很多的人认为,老子认为民众的知识越多,统治者越不好统治,由此得出的结论就是老百姓越愚蠢越好,老百姓愚蠢,统治者就可以安心。
平心而论,从字面上讲,从现代人对“愚”的理解上讲,认为老子这样说就是愚民,这样理解好像是没有什么大的误。但是,两千多年前的人和今天的人在很多的文字的理解上是不一样的。这里的“愚”应该理解为淳厚和朴实。
再说老子希望人类世界上所有的人都能成为一个有“道”的人,要求有“道”的人一定是一个有智慧的人,老子怎么可能会希望老百姓愚蠢?
其实,我们在理解老子这样大智慧的天神一样的人的思想的时候,一定要站在一定的高度上去理解,不能站在我们凡人的角度上去理解老子的思想。
如果我们站在常人的角度上去理解老子的思想,就会有一种误的理解。老子这个古代的大圣人、大智慧者思想,不是常人可以理解得了的,老子的思想,是一种具有大智慧的思想,理解老子的思想,就要用大智慧去理解。
老子在这里是说,统治者不能让民众有一种狡诈的思想,民众有了这种狡诈思想,就会出现过多的痴心妄想,也会有一种不安分的思想,心气浮躁,也会有一种妄想。当民众妄想太多,这种妄想就会造成妄为。
民众有了这种妄想的思想和妄为的行动,不????????????光是对统治者的统治不利,而且还直接给民众带来灾祸。所以老子不希望民众有一种狡诈思维,他希望民众也能依“道”而行,不妄想,不妄为,清静为。
在老子看来,依“道”治国的方略,首先就是要让民众的民风淳朴,民心淳厚,国家一片太平盛世,繁荣富强,老百姓安居乐业,美满幸福。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将以愚之”的目的和意义。
老子说:“民以难治,以其智多”。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民众这么的难以管理,主要是民间的思想太混乱。这里所说的智,应该是想法太多的意思,当然也包含着聪明的意思。
老百姓的想法太多,自然不是一件好事情。一个人如果聪明的过度,就会是人常说聪明反被聪明误,大概说的就是这么个道理。聪明的过分本身里面就藏着奸,聪明过分就包含这狡诈的意思。如果一个国家有太多的奸诈狡猾的人,这个国家还能安定吗?其实我们常人也很讨厌小聪明太多,奸诈狡猾的人。看看我们当今社会,我们就一定会理解老子这一句话的。
百姓思想的混乱,势必就会造成国家的混乱,这就是“民以难治”的原因。老百姓“以其智多”,思想混乱的原因,重点是由于统治者治国理念相对混乱,没有能够教化民众淳朴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