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清玄元说道,《道德经第七十章说:“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治,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在这一章里面,老子是在说:我说的话很简单,也很容易让人听懂,我所说的大“道”为,做起来也很简单、很容易做到。可是天下人怎么就没有人能懂得我所说的话呢?为什么没有人照着我的话去做呢?
“言有宗,事有君”。老子的这句话就是要告诉人们,他说的话是有根据的,也就是说,他说的话也是实实在在有道理的。
老子在这里发出了一番感慨,他认为他写的这一篇《道德经,用的语言是十分的通俗易懂的;他说的“道”,这个道理也是说得十分明白的,也是很容易理解的。
“大道”不但是很容易理解也是很容易遵循的,人们完全可以遵循“大道”的原则,去做天下的任何事情。但是人们偏偏不去理解,也不去遵循。所以老子的心情也十分郁闷。
老子出生在公元前五七一年,周灵王元年,也就是说,老子是生活的年代是在春秋末年。在老子生活的那个年代,正是中国文化大发展的时期,也是各种思想大碰撞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得到了大的发展,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文学艺术十分的繁荣,社会也出现了变革时期,思想是空前的活跃。
春秋末年,战争不断,诸侯国之间,你争我夺,人人都是那么的贪得厌,一个个利欲熏心,弱肉强食。统治者忙着争夺财产、土地和人口,怎么可能接受老子的“为而治”的这种政治理念?
统治者不接受“为而治”这种政治理念,普通的老百姓为了生活而奔波,劳动者也不懂得“为”思想。老子的“为”思想不被当时的人们所接受应该说也是很正常的。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在老子所处的时代,他的《道德经也许有文化的人都能看懂,都能看明白,因为那个时候的文言文普遍流行,只要是识文断字的人都可以理解其中的意思。所以老子说他的“道”,“甚易知,甚易行”。
老子的“为”思想不被人采纳,还在于老子的思想排斥欲望和妄想,讲的是不争、清静为。这和当时社会人们已经争得你死我活,人们怎么会相信老子的不争呢?所以,老子的不争和当时的社会风气也是格格不入的。在人们看老子的“为”实在没有什么意义,甚至觉得还很可笑。
老子在《道德经的第一章里面说“故常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老子自己也在说,“道”这个东西,既玄又妙,还是玄之又玄。这么玄妙的理念,自然在当时很少有人能接受得了这么玄妙的东西。
但是在老子看来,“道”的思想很容易理解,照着做也很容易做到。但是,他的思想不被人理解,也没有人照着去做,老子
的内心自然是苦闷。
其实,这主要是时代的局限性。老????????????子先进的思想超出了当时社会的发展,社会还没有进步到可以接受老子“为”思想的那一种程度。历史经过三百多年的发展变化,西汉接受了老子的“
为”思想,也成功的实践了老子的“为”思想。
西汉初年,黄老思想盛行于世,成为汉朝统治者的主要指导思想。黄老思想主张的“为而治,修生养息”,宽松了当时的政治环境,促进了汉初的社会经济的繁荣,经济得到了快速的恢复和发展,出现了“文景之治”、“汉武盛世”的大好局面。
到了唐宋时期,黄老思想又一次的被推崇,特别是到了北宋时期黄老思想的流行,又一次的达到了高峰。北宋时期的宋太祖、宋太宗、宋真宗都积极倡导黄老思想的,十分推崇黄老思想的治国理念。
随着时间的推移,两千多年过去了,到了今天,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地覆的变化,社会制度早已变的面目全非了,人的思想更是变得匪夷所思了。那种晦涩难懂得文言文早已被人们丢在了脑后,能看懂《道德经的人已经屈指可数了,能深透的理解《道德经的人更是廖若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