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茫茫的人海之中,虽然有那么几个文人墨客,也在试图搞明白《道德经的思想含义,但是都是各说各的,谁也不能真正的说明白《道德经的含义。
主要也就是从字面上搞清楚了《道德经文字的意思,但是,从文字的浅显易懂方面了解《道德经思想,还是远远不够的。《道德经文字上的意思并没有完全代表老子真正的想要说的意思。晦涩难懂的古代文字吓退了千千万万的现代中华子民,所以《道德经至今很难推开、流行。
就算老子的《道德经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把瑰宝处置高阁,也发挥不了它的作用。就是那些高谈阔论《道德经的文人墨客,也把他们自己也说迷糊了,他自己也不明白他在说些什么,别人那就更弄不明白他说的是什么。
“言有宗,事有君”的意思就是说,做任何事情要知道根本。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根本就是“道”,以道而为,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如果不能以道而为,那就做什么事情都不能成功,这就是“天理大道”。“道”是万物的根本,以“道”而为,万事万物都会功成名就。
“夫唯知”是针对“言有宗,事有君”而言的。是在说人们不懂得“言有宗,事有君”这个道理。所以人们也就不能理解我所说的“大道”之根本,也就不会照着“大道”精神去做事情。老子表示十分的惋惜。
“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老子的这一句话是说,真正能够理解“道”的价值的人很少,能够以“道”去做的人那就更加少了。
老子告诉我们,圣人的外表虽然极为普通,其实他们的头脑中,装着的思想是极其宝贵的。老子在这里谈到了圣人,这里所说的圣人指是得“道”的高人。他告诉人们,得“道”的高人没有什么特殊的外貌,和普通的老百姓是差不多的。
圣人虽然看起来平凡,但是他的思想却不平常,这就是说圣人的思想就是人类世界上稀有的大智慧者。其实,老子认为圣人就是得“道”者,把得“道”人的思想比作怀玉,从而表现得“道”人的高尚品质和大智慧。
我们所处的年代和老子所处的年代十分遥远,不论是社会现象和人的思想都千差万别。但是,人们的物质欲望基本上是相同的。老子要求人们克服欲望,少私寡欲的思想还是很适用于我们现代人的,当然我们现代人能不能接受老子的这一思想,又是另外一回事情。
老子在这一章里面,表现出了对当时社会现象感到十分的苦闷,对当时的社会风气感到奈,也表现出了对当时的统治者不能以“道”为治国感到的失望,也表现出了对民众陷入混乱的战争限的同情。
其实老子的治国理念十分符合大“道”规律,比如说静、柔、俭、慈、为、不争都是符合大道规律的,也是符合自然规律的,在社会生活中自然容易被人们接受的,也很容易被实行的。在当时老子的“为”思想没有能够实现,自然与当时混乱的年代有很大的原因,因为那个时代不是成就老子思想的年代。老子不由得感叹到:“知我者希”。
在这一点上,任继愈先生是这么说的:“他(老子)自以为很高明,颇有怀才不遇、曲高和寡的苦闷。其实他(老子)唱出的是没落阶级的挽歌,并不是人们不理解他(老子)。而是历史抛弃了他(老子)。”
任继愈应该说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国学大师,在我们国家的学界有很高的威望。但是,对他的这一段话好像实在不敢苟同。老子这一生唱的并不是没落阶级的挽歌,他的《道德经和挽歌是风马牛不相及,老子并没有被历史所抛弃,《道德经更没有被历史所抛弃。
生活在当今社会的任继愈先生,他不可能不知道,两千多年以来,老子的思想在汉、唐、宋、明这些主要朝代风靡于世,至今风靡于全世界,一直都是被世人所推崇,怎么可能是被历史抛弃了呢?
老子的《道德经被世人誉为“万经之王”,内容涵盖了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学科,并对这些学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后人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这怎么会和没落阶级挂上钩,而且为没落阶级唱挽歌?
历史抛弃了老子,这种说法是非常不正确的,老子一生极力主张不为、不争、清静寡欲,怎么可能为怀才不遇而苦闷呢?
当然,任继愈先生是一个蜚声国内外的著名学者,特别是在哲学方面有巨大的贡献,对老子的思想说一些自己的见解,好像也没有。在学术方面各抒己见更可厚非,任继愈先生能对先圣老子在人格上、思想上的侮辱是完全不应该的。老子是神仙一样的大圣人,他的思想指导了人类两千多年,我们任何人都没有资格对大圣人和大圣人思想不严肃、不尊重、甚至是伤害。
老子生活的年代,是真正的战争年代,百姓生活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统治者安于骄奢淫逸,士人们为了钱、权和名利而奔命。普通人为了生存而不知所从。真正理解老子学说、践行“道”的人实在太少了。于是老子发出了奈的感慨也是在情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