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清玄元接着说道:老子在最后一章里面是这样说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已为人已愈有,既以与人已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必争。”
老子在最后一章的这一段话,应该说是《道德经结束语,言语说得十分的直白,说的也很清楚,也很实在。真诚可信的话听起来并不是那么美好,听起来漂亮美好又顺耳的话就可能不是真诚可信的话。善良的人不喜欢与人争辩,喜欢与人争辩的人一般来说都不善良。真正有知识的人从不夸耀自己的知识,经常夸耀自己知识的人,不一定有知识。
圣人没有贪念,没有占有的思想,而是善于做好事情,也善于帮助别人,所以,圣人自己就会越来越富有。老子认为,善于付出的人付出的越多,自己也就得到的越多。“天道”就是这样的,这就是“天道自然”。
“天道”总是想着让万物都得到好处,却从来没有想过从万物那里得到好处,这就是“天道不争”。作为人就应该应该向“天道”学习,要懂得不争的这个大道理,“天道”就是这个样子的,越是不争,得到的就会越多。争的越厉害就越得不到,这就是“天道”不可违的千古道理。
老子在《道德经的最后一章,也就是说老子在《道德经的结束语里面,主要讲出了一个具有一定哲理大智慧,这个具有哲理的大智慧就是告诉人们,要守真、守信,守善,一个人只要能守住真、善、美。这个人就一定是一个大智慧的人,也一定是一个有大作为的人,也一定会是一个成功的社会精英。
所以老子这一章的开头三句就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这三句话就是在告诉人们,什么是真,什么是假,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要人们懂得真、善、美。
老子这样说,里面包含着一定的辩证思想和对做人的最基本的评判。老子在最后还是希望人类世界守住最后的底线,这个底线就是信言、善行和真知,其实,这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真、善、美。
老子为什么说信言、善行和真知是人类世界的最后底线?因为在老子生活的那个年代,人类世界就已经缺失了诚信、善良和真实,老子怀着对人类世界负责的态度,提出了人类世界要回归到自然的美,回归到纯真,回归到善良,因为只有真、善、美的世界,才是人类应该有的一个大美世界,才是一个顺应“天道自然”美好世界。
两千多年前人类缺失的东西,当今的人类世界,依然缺失这些东西。当今的世界更加需要的就是信言、善行和真知,也就是人类常常怀念的还是真、善、美。
真、善、美应该是三位一体的,没有真,就一定不会善,真是善的基础,善是真的结果。有了真,才能有善,有了善,才会有美,没有善,就不会有美。因为美是由内心产生出来的,当一个人不善良的时候,他一定不会美。一个善良的人,这个人一定会很美,光彩照人。如果整个人类世界都不善良,人类世界就一定不会是一个大美人间。如果这个世界是一个善良的世界,这个世界一定是熠熠生辉,这就是“天道自然”。
老????????????子认为真、善、美对一个人,对一个国家,对整个人类世界都十分重要的,当人类世界没有了真、善、美的时候,整个社会就会充斥着尔虞我诈,就会充斥着欺骗,就会充斥着不善良。当人类世界,缺失了真、善、美,这个世界就会险象环生。
老子认为人类世界应该是一个充满真、善、美的人类世界,真、善、美过去有过,现在丢失了,丢失了也就没有了。人类世界就应该返璞归真,通过返璞归真,让人类世界就会再一次的充满真、善、美。人类世界就会变成一个大美人间。
老子告诉人类,人类世界返璞归真以后,人类就会做到淳厚、朴实、善良,使人类能够自然顺“道”,自然祥和,让人类世界成为一个真、善、美的自然、和谐的人类世界,这个自然、和谐的人类世界,就是“天道自然”。
两千多年前老子就提到了真、善、美这个大智慧的观点,两千年后的今天,真、善、美还是同样的重要,真、善、美依然被人类世界所接受,这就不得不说老子是一个大智慧的圣人。
老子认为人的虚伪、人的欺诈、人的伪装、人的巧言令色、人的不仁不义、人的不忠不孝这些不良的行为,都会给人类世界带来祸患,最起码不利于人类世界进入高度文明的精神世界。
人类的返璞归真是“天道自然”,两千年以前老子就认识到了返璞归真到真、善、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因为返璞归真,可以净化人类的灵魂,可以美化人类的精神世界。
在当今的人类世界,返璞归真显得十分必要,也显得尤为重要,意义也很重大。返璞归真就是要人类世界回到一个大善、大美的真知人类世界。
当今的人类世界,走到了一个大变革十分重要的历史阶段,向什么方向变革?这是一个最关键的时刻。一个是走向人类毁灭;一个是走向大同世界。可以肯定的说,人类不会毁灭,人类一定会走向世界大同。在人类走向世界大同的时候,“天道”就会毫不犹豫的张扬“真、善、美”,荡尽所有的“不真、不善、不美”。大善、大美就会创造出一个比完美的人类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