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是儒家思想的重要范畴,为仁、义、礼、智、信五常之一。儒家认为,“智”是人类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智”也是实现仁、义的一个重要手段,没有智就不可能实现仁、义。
人类社会如果没有“智”,人类就会和所有的动物是一样的,继续茹毛饮血,也就不会直立行走,也不会有人类社会的进步。不论怎么说,人类都是十分需要智慧,所以,“智”就成了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成了五常之一。
老子在《道德经里面说,悟道的人就是有大智慧的人。孔子就更加重视智慧,他把智慧和仁、义并列,认为有智慧的人才能做到仁、义,没有智慧的人是绝对做不到仁、义的。
把“智”说得更直白一些,“智”就是智慧,“智”就是谋略,“智”就是才能,“智”就是智谋。在孔子看来,没有智慧的人,就不会认识到“仁、义”的重要性,只有有了智慧的人才能认识到“仁、义”的重要作用,才能认真的践行“仁、义”。
“智”不是知识,就是人所固有的和情感发出的一种学问。孔子在五常里面提出的这个“智”,应该说指的就是智慧。但是它不是科学知识的智慧,而是道德层面上的智慧。一个有智慧的人,一定是一个有知识的人,但是,有知识的人不一定是一个智慧的人。
孔子在这里提出的“智”,更主要指的是道德领域里面有明辨是非的能力的人。孔子在这里要人们做一个有智慧的人,就是要求人们能够明辨道德是非,知道什么行为是对的,什么行为是的。只有知道了什么行为是对的,什么行为是的,就会知道什么样的行为符合“礼”,怎么做才能实现“仁”和“义”。
孟子提出:“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认为明辨是非是“智”的开端。“智”和仁、义、礼一样,是人固有的一种品德。如果没有辨别是非之心,也就不能称其为是一个明智的人。
其实,老子也十分重视有智慧的人,他认为一个人只有认识到他人的时候,才算是一个有智慧的人,“知人者智”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佛教也在很多个地方提到了智。“佛”这个字从印度传过来的时候,就是“智”和“觉”的意思,也就是智慧和觉悟的意思。当年为什么不用智和觉,主要是因为佛陀里面的含义十分广大,我们中国的“智”和“觉”包括不了佛陀里面的全部含义。
但是,佛的本体说的就是“智慧”。“智”就是研究“圆满”和“明了”。这里的“明了”说的就是没有一丝一毫的迷惑。佛教也很重视一个人的智慧,他们认为一个有智慧的人通过修行,就比较容易修得正果,愚蠢的人很难修成正果。
既然智慧这么重要,当然人类世界上的人都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能成为一个有大智慧的人就更好。那我们怎么样才能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
孔子认为想要得到智慧,智慧来源几个方面。孔子说:“生而知之,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知之者,又次也;困而不学者,民斯为下也。”
孔子说的这一段话,从字面上解说为:一个人生下来就有智慧的????????????人,他是最上等的人;然后通过学习得到智慧的人,那就是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再去学习的人那就是更次一等的人;而遇到困难还不学习的人,那就是最下等的人。这最下等的人,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是可救药的人。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孔子认为一个人的智慧主要是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生而知之,一个是学而知之。
在获得“智”的问题上,孔子认为,个别人先天就带有智慧,这就叫作“生而知之”。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就会发现,有那么一些人就是天生的聪明,天生的就有智慧,这好像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
我们也应该承认大智慧者就是“生而知之”,他们就是有很大的天赋能量,是先知先觉者。那些先圣们应该就是“生而知之”的人,我们这些学而知之者的俗人,永远也学习不到他们的那种大智慧的境界。
然而,在我们这个世界上,更多的人是依靠后天的学习,即“学而知之”,然后得到的知识,通过学习掌握一些平常所用的知识然后再得到智慧,那是没有什么问题的,这都是普通的有智慧的人。
但是,要想成为一个有大智慧的人,只是依靠学习是不够的,还是要有一定的天分,这个天分应该就是孔子所说的“生而知之”大智慧者。
没有一点天分,要成为一个有大智慧者,应该说可能性不大。因为人类世界上大智慧的人本来就十分稀少。大智慧者是主宰人类世界的先知先觉者,是人类世界的佼佼者。所以,没有天分要成为大智慧者,那是很不容易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