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在他所处的那个年代,应该是一个大学问家,也可以说是一个大智慧者。孔子承认自己有“生而知之”有天分的人,这当然是没有的。到今天,我们可以肯定,孔子是人类世界上罕见大智慧者,所以,孔子一定是一个“生而知之”悟道者,而且得到觉悟的人。
但是,我们可以肯定,孔子一定是一个勤奋好学的大圣人。他的学问与他的勤奋学习是分不开的。人类世界不论是“生而知之”也好,还是“学而知之”也好,想要得到智慧,都是一定要勤奋努力的。
一个“生而知之”者,他的天分再高,如果他懒得行动,什么事情都不愿意去做,那他的天分也就显现不出来,和没有天分的人是一样的,甚至还不如没有天分的人。
一个人要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情来,是有很多种因素存在的,与一个人的天分、机遇、勤奋努力都是有很大的关系,就是人们常说的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唐朝时期的唐太宗李世民,大家都知道他是一个天赋极高的人,从他执政以来创建的“贞观盛世”,我们就可以看出他的天赋有多么的高了。
按照一般人的想法,那个时候皇帝是他的父亲李渊,太子是他的大哥李建成,他自己是秦王,是名副其实的官二代。如果他安分守己,吃香的,喝辣的,妻妾成群,富甲一方那是理所当然的。按照李世民的智慧和能力,秦王当下去应该也不成问题。
如果李世民安分守己,甘心当自己的秦王,什么事情都不做,不发动玄武门政变,中华大唐帝国就少“贞观之治”的大唐盛世,少了一代明主,李世民的天分就会被埋没。
所以说一个人有大智慧、大天分,还要有大拼搏、大努力紧紧相随,这样才能显现出大智慧,才能发挥出大智慧的作用。
孔子承认自己是“生而知之”,而且认为他的知识是最上等的知识,他的智慧也是最上等的智慧,但是他也承认自己是一个勤奋好学的人。如果孔子依靠他的生而知之,依靠他天生的智慧,不做后天的努力,他一定不会成为一个人人敬仰的的“大圣人”。
孔子认为一个好学的人就已经接近“智”了,这里不光是说他自己因为好学已经接近“智”了,他认为天下所有的人,只要好学,就都可以接近“智”了。
儒家思想十分尊重“智”,因为人类的进化过程“智慧”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如果没有人类的智慧,就不可能由猿到人,就不可能直立行走,就不可能使用劳动工具,更不可能进入农耕文明,也就没有了后来的一切的一切。
智慧可以使人类走向进步,使人类社会得到发展,使人类世界走向高度文明,从而走进世界大同。智慧的相反就是愚蠢,愚蠢就会什么都做不成,还会使人类世界走向毁灭。
西汉杨雄所著的《法言一书中在注释的时候说:“智,烛也”。就是说,“智”就像蜡烛一样在黑暗中照亮他人,也就是说“智”是私的,是可以利于他人的。
其实,烛光不只是能照亮了他人,同时也照亮了自己。智慧的人在给别人带来光明的同时,也给自己带来了光明,这样就符合烛的实际作用了,也就是智慧的实际作用。
《札记·大学中说:“致知在格物”。这一句话的意思是说,要达到完美的理解,就要实事求是的研究、推理事物的原理。致知的意思就是达到完善的理解,格物的意思是推理研究事物的道理。并提出在格物致知的基础上,才能做到诚意、正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在儒家思想的体系中“智”占到了一个重要的地位,孔子首先将“智”作为君子必备的道德之一。孔子说:“君子道者三,我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这里是说智慧的人不会迷惑,仁德的人不会忧虑,勇敢的人不会惧怕。
《中庸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这一思想,将“仁、智、勇”并称为“三大德”。在儒家思想的三德、四基德、五常中,智都在其中。这表明了“智”在中国的道德体系中具有不可或缺失的地位,疑是儒家思想中国民族传统美德核心内容之一。
“智”在千百年来受到了人们的追求。并将诸葛孔明塑造成智慧的化身,让我们顶礼膜拜。毕竟我们治理国家也好,安身立命也好,感悟道德修身也罢,离开“智”什么都谈不上。自然法则需要人们有智慧,社会进步需要人们有智慧,作为人类个体养家糊口也需要有智慧。人类的聪明智慧是天道赐予人类的一种能力,智慧可以造福于家庭、造福于社会、造福于国家、造福于人类。我们人类就要努力用好我们的智慧,造福于人类世界,让我们的人类世界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