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就是说崇祯当皇上的时候,满朝的文武都是奸臣,奸臣当道,致使大明王朝灭国,就是说,当时的大明朝廷里面的文臣武将就没有一个好东西,就是一群大坏蛋。
真的是这样吗?好像真的还不是这样的。朱由检在位十七年,总共换了十七位刑部尚书,五十位内阁大学士;杀了十八位一品大员。由于朱由检猜忌心太强,每位宰相的任期没有超过两年的,这样的结果是朱由检面临着人可用的尴尬局面。
这一切自然和朱由检的苛刻、猜忌、多疑、不信任有很大的关系,大明朝的灭亡和朱由检的多疑、猜忌是分不开的,这样说是没有的。朱由检这个人的脾气古怪,动辄就是发怒、问罪、砍头、凌迟,加剧了君臣之间的隔阂,君臣之间,同僚之间互相猜忌,大臣们不敢说真话,假话充斥在朝廷内外。
在大敌当前,生性多疑的崇祯皇帝朱由检凌迟处死了抗清明将袁崇焕,真是叫人匪夷所思。袁崇焕被凌迟处死,导致了人人自危,造成了人心涣散。加快了崇祯皇帝朱由检在煤山上吊速度,也加快了大明王朝的覆灭。
被誉为大明最后惊天支柱的孙传庭,因为掌握着明军最后的精锐,却扛不住朱由检的胡乱猜忌,孙传庭在心力交瘁的情况下悲惨地战死在潼关,留下了晚明最后的遗憾。明朝的灭亡,这就是国信必亡的一个现实的例子。
孔子子反复强调,“诚信”是人的立世之本,也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诚信是治国的重要原则。《论语·颜渊里面说:“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问孔子怎样治理好国家?孔子说:有足够的粮食,有足够的军备,有老百姓的信任统治者就可以了。
“子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子曰:去兵”。这一句话是说,子贡又问,这三项中,再必须去掉一项的时候,应该先去掉哪一项。孔子回答说:先去军备。
“子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子曰:去食。”这句话是说,子贡又问:如果不得不再去一项,这两项里面应该去哪一项?孔子答道:去粮食。
孔子说“自古皆有死,民信不立。”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自古以来人总是要死的,如果老百姓不信任统治者,这个国家本来就要灭亡了。
儒家认为,人要有“诚信”,这个“诚信”里面也包含着互相信任的意思。自己不但要有“诚信”,也要相信别人,不要有过多的猜疑。如果一个人过于的不信任可信之人,也是不“诚信”的表现。
孔子说:“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也。”这里是说一个人见到利益的时候会想到道义,遇见国家危难的时候能够付出自己的生命。长久地处于贫困的境地,但是不忘记自己的诺言,这就是一个完美的人,也是一种非常典型的人格。
孔子对于一个完美的人提出了许多要求,但是,最值得注意的是,孔子特别提出了若能到“诚信”也可以算是一个完美的人了,由此可见“诚信”在人格完善中的重要意义。
“诚信”自古以来都是一种良好的品质,一代又一代坚守“诚信”的完美人物,演绎出了许许多多历史史诗。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当时正处于战争时期,人心慌慌,谁也不相信变法。
为了推行变法,商鞅在都城的南门外立了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金。围观的人谁也不相信轻而易举就能得到十金的赏金,没有人出手一试。
于是商鞅把赏金提高到了五十金,终于有人把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金五十斤。商鞅的这一举动,在百姓中树立了威信,接下来推行了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
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这就是说诚信是“天道自然”,追求诚信是做人的根本。自古到今,“诚信”一直是中华民族的所追求的崇高的信念,所以中华民族一直就有“民信不立、商信不兴,国信不威”的理念。以真诚之心,行信义之事,信守诺言,言行相符。守住“诚信”,这是天理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