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名思义,“忠”就是忠心、忠诚的意思。自古以来,“忠”的表现形式就是不偏不倚,尽心竭力。受人之托,“忠”人之事,这些话虽然不是孔子说的,但是,这种做事的风格,这应该是符合“忠”的基本思想。
那么儒家思想里面所说的“忠”是什么意思呢?在《论语里面,孔子讲到了君臣关系的时候,是这样说的:“君使臣以礼,臣使君以忠。”这一句话的意思是说,君对臣要尊重,臣对君要忠心。
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孔子要求君和臣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相互的,只有君对臣尊重的时候,臣才会对君“忠”心。当君不尊重臣的时候,臣完全没有必要对君“忠”心。
孔子还说:“以道事君,不可则止”。这就是说,臣以道为君主干事情,如果君主不听,臣完全就可以终止君臣之间的君臣关系。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孔子所说的“忠君”是有条件的,君要对臣尊重,臣才能对君忠心,如果君不尊重臣,臣就可以对君不忠,这是第一个条件。如果臣以“道”为君做事情,君不不听从,臣就可以终止君臣关系,这是第二个条件。
《论语·颜渊里面说:“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里是说齐景公问孔子治理国家的办法,孔子回答说:君要像君的样子,臣要像臣的样子,父亲要像父亲的样子,儿子要像儿子的样子。君、臣、父、子都要各司其职,每个人都要扮演好自己的脚色,这就是“忠”。
孔子还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意思是说:不在这个位置上,就不要谋划这个位置上的事情。你既然不在这个位置上,又要谋划这个位置上的事情,就是名不正言不顺。名不正,言不顺,这就是不“忠”的表现。
孔子这样说和前面所说的意思是一样的,该谁干的事情谁就要把这个事情干好,不该你干的事情你也不要插手,各自安分守己,这就是对皇上尽“忠”,这就是对国家尽“忠”,这就是对事业尽“忠”。
这样说,其实儒家的“忠”并不难理解,孔子所说的“忠”意思很明白,就是把自己应该干的事情干好就是“忠”,干不该你干的事情,这就是不“忠”。
如果你不在这个位置上,却在谋划这个位置上的事情,就是僭越的行为,就有非分之想,就有不“忠”的心思。
打个很简单的比方。你把别人的儿子当做自己的儿子尽心尽力的去养,就有一种把别人的儿子据为己有的嫌疑,就会被别人怀疑你不安好心。不安好心就是不“忠”。
在《宪问里,孔子说:“邦有道,谷;邦道,谷。耻也。”意思说,把国家交给你的事情办好了,拿着国家的俸禄那是应该的,如果把国家交给你的事情没有办好,你拿国家给你的俸禄是可耻的。
孔子还说:“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尽心尽力的把国家的事情做好,然后再去拿????????????国家给你的俸禄,这是理所当然。
孔子说的“忠”,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忠”就是“在其位,谋其政”。
我们可以仔细的想想,我们有幸来到这个人世上,从开始做人子,做人女,再到做人夫,做人妻,再到做人父,做人母,再到做人臣,再到做人君,角色是在不断的转化的过程。
在角色转化的每一个阶段,我们是不是恰如其分的扮演好了自己的脚色,是不是尽心尽力的做好了自己应该在不同的脚色上所做的事情。我们所做的事情是不是问心愧。如果我们做好了我们所在的脚色上的事情,那就是“忠”,否则就是不“忠”。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所说的“忠”并不是只有忠于皇上。忠君也只是“忠”的一个方面。孔子所说的“忠”是一个人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位置上,“忠”的内容也就不同。
做子女的时候,孝顺父母就是“忠”;做父母的时候,关心子女,尽心养育子女就是“忠”;做丈夫的时候,爱护妻子,让妻子丰衣足食就是“忠”;做妻子的尽心侍奉丈夫就是“忠”;做臣子的时候,在自己的岗位上尽心尽责,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是“忠”;做皇上的时候,爱护臣子,治理好国家就是“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