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知道,尽“忠”是有对象的,不是你的父母,你就没有必要对他尽孝;你不是皇上的臣子,就没有必要对皇上尽“忠”;不是你的妻子,你就没有必要去微不至的关心她;不是你的子女,你就没有必要去抚养他。
对于儒家“忠”的思想认识,自古到今,都有许许多多不同的说法。有很多的人认为儒家的“忠君”思想,是“愚民”思想。一直都是作为被批判的主要依据。
关于儒家的“忠君”思想,孔子是这样说的:“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就是说,我们当臣子的是以道来侍奉君王,如果君王道,对比起,我们不干了,离开这个道君王。孔子的态度比较坚决,你做君王做的不像个君王的样子,我为什么还要给你当臣子?
孟子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心腹,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这段话是说:如果君王对臣子亲如手足,臣子就可以把君王当做心腹,尽心尽力忠诚于君王;如果君王把臣子当做狗和马一样的看待,臣子就可以把君王当做路人一样的看待;如果君王把臣子不当人看,那臣子就可以把君王看成仇人。
孟子的民本思想,他把民、国家和君王排了一个顺序,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的意思,老百姓第一,国家第二,最后一名才是国君。
孔子和孟子生活的那个年代,君臣关系还比较松散,好了咱们就干,不好了咱们就散伙,大臣炒君主鱿鱼的大有人在,应该说这是常见的事情。想干就干,不想干就走人,谁也管不了。
从这一点上来说,像孔子、孟子这么有大智慧的人,不可能有过于极端的忠君思想。说儒家的“忠”是愚忠,是一种愚民思想,这个结论显然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也是对儒家思想的一种不理解,或者说是一种误解。
到了秦朝实现了大一统以后,皇上的地位就十分的显赫,“忠君”思想就成了君臣关系的必然。
到了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了系统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的思想。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妻妻的一种伦理思想,这种思想被称为“三纲”,和五常合起来,就是有名的“三纲五常”。
一直流传着“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这句话一直被人们说成是儒家的一种“愚忠”的“忠君”思想,这句话往往被人们作为批判孔孟之道的有力武器,对孔孟之道进行口诛笔伐。
其实这句话根本不是儒家思想的内容,这是清朝时期,那些喜欢阿谀奉承的大臣们为了表示对皇上的忠心,信口胡说出来的一句胡言乱语,和儒家的思想根本挂不上边。
儒家思想的“忠”应该说是一种非常严谨的道德思想,“忠”思想早已提升到了人的思想道德品质上面来了。至于儒家提倡的忠君思想,主要的是为了很好的调整君臣之间的关系,一个国家不论是君,不论是臣都肩负着国家的管理责任,儒家思想的“忠君”表现出来的还是忠于国家,忠于人民。
孟子对齐宣王说:“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这一段话的意思是说,破坏仁爱的人是贼,破坏道义的人叫做残,残贼的人叫作一夫,就是独夫民贼。杀了纣(殷纣王),就是杀了独夫民贼,不存在杀君。在孟子看来,不论是谁杀死荒淫道的国君,都是应该的。
对于“忠”这也是儒家所推崇的一种道德范畴,“忠”的范围是十分广泛的,“忠”包括忠于自己的父母,“忠”于自己的兄弟姐妹,“忠”于自己的朋友。也说“忠”于爱情,对于爱情忠贞不渝,也在“忠”的范畴里面。
儒家的“忠”是一个人待人处世的原则,也是一种品质。同样也是处理君臣关系的一个准则。过去的忠君思想也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发挥了其积极作用。
君王信任臣子,臣子忠于君王,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美德。君王相信一个人,把这个人安排在一个重要的岗位上,他如果不忠于职责,不忠于君王,这还能算是一个有道德的人吗?
儒家思想的“忠”其实和国家的命运是紧紧地连在一起的,儒家思想提倡“忠”看起来是一种“忠君”思想,其实也是忠于国家的一种表现。有忠君的思想的人,都是一些忠臣义士,绝不是奸佞之人,比如岳飞、文天祥。诸葛孔明忠肝义胆,忠人之事,鞠躬尽瘁,千百年来激励着多少中华优秀儿女,为国家,为民族披肝沥胆,忠心耿耿,以报国恩,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