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很多的思想家,都很推崇这种道德伦理思想的,“恕”使人们推崇的一个主要内容,很多的仁人志士都在践行着“己欲立人而立人,己欲达人而达人”这一种道德准则。
“恕”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则,那就是宽厚待人,充分理解他人,体谅他人。历史上许多成大事者,都是具有宽厚待人的美德,他们都具有宽容大度的君子之风。
玄武门之变之前,太子李建成手下一个叫魏征的重要人物,已经发觉了李世明有不轨之心,要求李建成及早动手,灭了李世明。可是,李建成不忍心对自己的弟弟动手。玄武门之变以后,李世明不但灭了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而且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举家全部杀掉。
按道理说,李世明对魏征就会更加仇恨,一定会杀掉魏征。可是李世明懂得“一心揆心”的大智慧,不但没有杀害魏征,还能以德报怨。这才有了李世明和魏征演绎了大唐历史上君臣密切配合的千古佳话。
不计前嫌,不报私怨,以德化人,亦是“恕”的最佳诠释,只有宽厚待人,才能兼容万物。
“恕”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恕”的重要角色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宽恕。我们既要宽恕别人,也要宽恕自己,这样才能使自己和家人的生活过的幸福快乐。
其实“恕”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特性,那就是站的高,看得远。明朝的开国皇上朱元璋,诛杀了很多的大臣,特别是那些开国功臣。这里面当然有朱元璋的残忍的一面,但是,大臣们居功自傲,功高盖主是最主要的原因。
这些被杀的大臣为什么会功高盖主?为什么会居功自傲?因为他们不懂得“恕”这个大智慧,把自己送上了不归路。
“恕”的内容很宽广,“恕”的智慧也十分奥妙,能够掌握“恕”的大智慧的人实在不太多。居功自傲的大臣们不懂得皇权是至高上的,也不懂的皇权的巨大威力。皇上掌握着生杀大权,包括杀功臣的权力。
功臣自然是功劳太大,也有一定的势力范围,比如说明朝的蓝玉认的干儿子就有五百多人,也有说是一千多人,本身就威胁着皇权,朱元璋杀蓝玉也是势在必然,也是在所难免,不杀蓝玉就不是朱元璋了。
“恕”的大智慧就是要天下人承认皇权的至高上。承认皇权的至高上,是唯一的安身立命的智慧,这个智慧就是功成身退。被杀的那些功臣都是那些不知道功成身退愚昧知的人,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既没有眼色,也不知死活的东西。
明朝的开国大将,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立下汗马功劳的徐达就很有眼色,徐达也上了朱元璋的黑名单,如果徐达稍有不慎,就会被朱元璋毫不顾忌情面诛杀。
但是,徐达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知道朱元璋是皇上,权倾天下,掌握着生杀大权。作为一个大臣,必须维护朱元璋这个皇上的权威,维护朱元璋的权威,这就是维护了国家的安稳,也保护了自己的平安和家人的平安。
徐达的大智慧,使徐达时时处处谨小慎微,从不越权处事,更不和人斤斤计较,敬畏上士,敬重部下,忠心皇上,还早早地交出军权告老还乡。朱元璋不但没有诛杀徐达,还让徐达能够大富大贵,而且是全家享受富贵。这就是“恕”的大智慧给徐达和徐达全家带来的好处。
“恕”的大智慧,那就是宽“恕”别人。宽“恕”别人应该并不困难,当然也不是很容易,关键是心灵的选择。当一个人选择了仇恨,那他将在黑暗中渡过余生,而一个人选择了宽“恕”的话,那么他将阳光洒满大地。看起来是在宽“恕”他人,其实,宽“恕”他人,实际上就是宽容自己本人。
仇恨应该是可以化解的,关键是用什么样的方法化解,仇人杀人放火那是犯了国家大罪,国家的法律自然会惩处他的。如果不够法律惩处,那就是小怨,智慧的人就不会把小怨计在心里,给自己的心情增加不必要负担。
佛教讲究缘分,在人海茫茫中,我们能相遇,就是一种缘分。如果是因为仇恨而相遇,也以仇恨走向人生的终结,那是多么深沉而又遗憾的一段缘分。
宽恕就像春暖花开,宽恕就像鸟语花香,宽恕就像涓涓清流,宽恕就像微微的春风,宽恕就像绵绵细雨,宽恕就像煦日东升,宽恕能温暖人们的心灵,宽恕让人们走出积怨,走出愤怒,走进阳光,走进美好,走进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