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的“百善孝为先”,这就是说“孝”也是一种善,在所有的善里面“孝”摆在首位。其实“孝”不只是一种善,“孝”更重要的是一种道德文化,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
儒家的“孝”道思想一直都是建立在感恩之情与敬畏之心这一个层面上的。“孝”的主体就是父母和子女,当然还可以延伸到更上一辈,更下一辈,总之是在有血缘关系上,也可以叫做亲情关系。
所以“孝亲”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之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的这一段话,就是要告诉他的弟子们,在家的时候要孝敬父母,出门在外就要尊从老师,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要少说话,要有爱心,亲近那些有“仁义”道德的人。这样身体力行后,如果还有余力,那就去学习知识。
孔子在这里讲了三层意思,第一层意思就是要告诉弟子们,在家的时候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长。讲的是伦理亲情之爱,做一个人首先要爱自己的亲人。
这第二层的意思就是,在一个人走向社会的时候,要谨言慎行,要有一个爱心,要和有道德的人去交往。如果一个人能做到这些,就是一个能有大爱之心之人,就一定会有很大的作为。
第三层的意思是说,做完这些事情以后,再有精力的话,就去学习文化知识。
孔子认为天地孕育了万物,父母生养了子女,所以作为人,就要怀着一颗敬畏之心,也要怀着一颗感恩之心,敬天、敬地、敬父母。当人类有了敬畏之心,有了感恩之心,天地才能长长久久,人类才能繁衍生息,生生不息。这也是一种“天道自然”。
儒家思想也在讲“天人合一”,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不仅认为天和人是相通的,还把道家的自然为思想也引进了天人合一,人性是天道,而天人协调大自然的是最高的境界。
儒家思想认为天的功能之一,就是安排四季变化和万物生长。儒家这种思想不但是对大自然生命的诠释,也是对人类繁衍生息有着紧密的联系。
孔子的“天人合一”是说天、地、人是互相相通的,是互相关联的。也就是说天、地、人互相依靠,互相尊重,互相爱护,
才能互相依存,就是说天、地、人互相配合的天衣缝,就会实现天地生辉,风调雨顺,人世间就会五畜兴旺。
儒家思想把“天人合一”发挥到极致。儒家思想认为天、地、人是互相依存的,在这天、地、人相依相存的关系中,人的作用是最大的,因为人类是顶天立地,有独特的作用。
在天、地、人互相依存的关系中,人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最大作用,这个最大的作用就是,人不但要敬天、要敬地、敬老祖先,还要敬父母。因为天、地、老祖宗、父母都是对我们有恩的,所以说,人要怀着感恩的心情,敬一切对人有恩的天、地、老祖宗和父母。
天和地的脾气很大,人如果不敬天、不敬地,天、地就会发怒,天、地发怒以后,就会降下天灾,天灾会给人来带来限的灾难,天灾很厉害,天灾就会夺去数人的生命,所以人类一定要敬天、敬地。
人还要敬老祖宗,人如果不敬祖先,祖先就会生气地,祖先生气就会不保佑人类,就会和天、地合起伙来惩罚人类。老祖先惩罚人们的捷径,就是人祸。因为老祖宗离开我们的时间太长,感情就有些疏远了,所以惩罚起人类也是不讲情面的。
说到这里,我们的父母是最善良的,假如我们不敬父母,也不会得到父母的惩罚,就是父母想惩罚我们,他们已经老了,也没有能力惩罚子女了。
在人类要敬的天、地、老祖宗和父母当中,父????????????母对于人类的贡献最大,恩情也最深,他们的表现形式也是最善良的,人类最应该敬的就是父母。
人类要敬天、还要敬地、还要敬老祖宗。人类敬天、敬地、敬来祖宗敷衍性都是比较大了,没有多少实际的内容,最多也就放个牌位,烧烧香,烧烧纸也就可以了。大概也就是说有一颗感恩的心就差不多了。
人类只有敬父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敬,也是最直接的敬,要微不至的敬,要全心全意的敬,要怨悔的敬,要真金白银的敬。就是说孝敬父母是要付出代价的。
由于人类对于父母的“孝”敬是实实在在的,是要付出实实在在的劳动,实实在在地精力,也是要花真金白银的。所以,“孝”敬父母就会存在很多的实实在在的问题,比如说:老年人看病问题、老年人的关爱问题、老年人的养老问题等等,都是一些摆在人们面前的实实在在的问题。
但是,孔子是一个大智慧的大圣人,在两千多年之前,就认识到了“孝”是人类世界存在的根本问题。人类要繁衍生息,还要生生不息,这就少不了“孝”。“孝”重任在肩,它不但是人类世界“善”的老大,还肩负着人类世界的繁衍生息的重大责任,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失的一个重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