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孔子看来,“孝”道是一切道德范畴的根本,一个人做不到“孝”,也就从谈起做人的最基本的的品质,所以,孔子十分重视“孝”道。
孔子认为“孝”是从两个方面谈起的,一个是物质方面,一个是精神方面。就是说“孝”不但有物质层面上的“孝”道,还有精神层面上的“孝”道。在孔子看来,精神层面上的“孝”道,远远的大于物质层面上的“孝”道。
“孝”道作为人伦之一,儒家的思想十分重视“孝”道,所以,儒家思想突出了“百善孝为先”。这里的“善”自然就是善良的意思,为先,就是排在所有“善”的最前面,这里可以理解为最大。这里是说,天底下最大的事情就是“孝”,再也没有比“孝”更大的事情了。
为什么孔子把“孝”看的是这么的重要?就是说,父母对于人的恩情是最大的,因为只有父母可以把你带到人世上,别人都不可能。父母不但把你带到了人世上,还把你从小养到大,所以说生养之恩的大过天。就是说父母的生养之恩比天大,比地大,比任何事情都大。“孝”就是在报父母的生养之恩。
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就告诉人们,报恩之心是人类最重要的人伦道德,人如果没有了报恩之心,就没有了最起码的人伦道德,当人没有了最起码的人伦道德的时候,人就和野兽相差几。当人和野兽差不多的时候,人类世界就会陷入一片恐慌。
两千年之后的今天,人类世界没有了感恩之心,对“孝”不以为然,肯定没有把“孝”放在第一位。具体把“孝”放在了什么位置上,谁也说不清楚。可以肯定的说,当今人类一定是把金钱看做第一位的,把享受看做第一位,把“孝”放在了第几位谁也说不清楚。
人类世界“孝”的缺失,首先就是道德的缺失,人类世界就会守不住道德底线。当人类世界守不住道德底线的时候,人类世界就会岌岌可危了,距离人类的毁灭就已经很近了。
人类世界为什么守不住道德底线,关键还是缺失了“孝”的结果。人对生养自己的父母都没有了报恩之心,那么,天之恩、地之恩、老祖宗之恩、人和人之间之恩、国家之恩又算得了什么?
当人类没有了报恩之心的时候,就会丧失对天的敬畏、对地之敬畏,对天理道德之敬畏,对人伦道德之敬畏,对国家之敬畏。当人类世界上的人类天不怕、地不怕、神鬼不怕、国家的大法也不怕。这还是人类吗?
儒家思想对于“孝”这么重视,是有他的一定的道理的,当人类世界没有“孝”的时候,人生就没有了天伦之乐。也就是说,当人类世界没有了感恩之心,没有了“孝心”,人类还养育子女干什么?当人类已经看谈了养育之恩,人类世界就会没有了天伦之乐。人类世界没有了天伦之乐,人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孝”是符合“天道”精神的。天道自然,就是说孝敬父母是一个自然而然的事情,也是一个必然的事情。人们为什么要把“孝”叫做“孝顺”?“孝顺”就是说孝是顺天道的。一个人只要“孝顺”就会事顺、心顺,一切都顺,一生就会顺风顺水。不“孝顺”就是逆天,逆天就是逆天而行,当一个人逆天而动的时候,就会灾难深重。
在孔子所处的那个年代,人们的生活肯定没有现在富裕,物资也肯定没有现在丰富,但是人们还是希望儿孙满堂,多子多福。那个时候的人们对于物质生活看的不是那么很重,人们主要注重精神享受。人类最大的享受还是子孙满堂,儿孙绕膝,其乐融融。也就是孔子向往的西周“礼、乐”世界。
人们再忙都不会忘记给父母端茶倒水,也不会忘记给父母嘘寒问暖,闲暇的时候一家人坐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大年初一的早上,一家人大大小小跪在地上给老人叩头,老人有如此礼遇,当然心里乐开了花。老人再给小孙子、小孙女一人一个核桃两个枣,小孙子、小孙女高兴的活蹦乱跳,这是一个多么开心的人类世界,人们怎么会不希望多子多孙呢?
当今的人类世界把物质放在了第一,精神放在了一个次等的位置上,这就是人们在用一个消极的态度在对待世界,人们对待世界的态度越消极,精神层面就会越沉沦。人类就会把人类世界的繁衍生息看的不是那么重要了,甚至看成累赘。说到底,这就是人类世界淡看“孝”的结果。
人类世界发展变化到了今天,其实“孝”道还是需要的,因为“孝”道里面饱含着善良,包含着道德意识,还饱含着积极进取、欢乐人生的思想。
报恩的思想人类十分需要。我们大家都知道,儒教和基督教是两种不同的教派,教义有很大的区别。儒家的思想讲的“孝”道,“孝”道主要是孝敬父母。基督教也提倡孝敬父母,但是更重要的是要爱上帝、爱基督。
《圣经上记载基督要求信徒们爱天神和爱基督超过爱自己的生身父母。这是因为基督认为人与天地万物一样,都是上帝创造的,人最该爱戴与感恩的不是自己的父母,而是创造自己的上帝,也就是造物主天父。这里说的还是报恩的意思,上帝创造了人,人要报恩于上帝。
儒家文化则认为,天地孕育万物,父母生育了儿女,人类生在天地之间,既要敬畏和感恩造就了世界万物的天和地,又要孝敬感恩养育了自己的生身父母。总的来说都是以报恩为前提。基督教要报恩,儒家也是要报恩,只是报恩的对象不同。
“孝”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儒家思想的基本规范,内涵丰富,对于中华文化的发展还有着积极的意义。“孝”不只是一种道德范畴,也是一种文化,“孝”文化博大精深,长长久久的弘扬“孝”文化,就会使人类的精神世界充满活力。
当然现在已经到了二十一世纪,人类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我们还是要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儒家学说的“孝道”思想。孔子认为“孝道”是一个人性的“道德”问题,其实到了今天,“道德”已经势单力薄,承担不了“孝道”这么重大的责任。
当今“孝道”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问题,应该把“孝道”引入国家的教育、政治、文化和养老事业的范畴之内。如果让社会来承担“孝道”的责任应该要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