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春秋时期,宗法制度就显现出了它的弊端,宗法制度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周天子早已经不受诸侯国的尊重。大家可以想象得到,西周在分封诸侯国的时候,那真的是一家子在分配权力,过了五百五十年以后,这些大大小小的诸侯王还能是一家子吗?这种宗法制度也就维持不下去了。
到了春秋时期,周天子也就维护不了国家的统治秩序,各诸侯国之间就开始了混战,诸侯国之间争霸天下,所以就出现了人类是历史上有名的天下大乱时期春秋五霸。
春秋五霸完全是靠拳头说话的。孔子所处在春秋的晚期,这个时候不只是诸侯国大乱,卿、大夫、士跟着一起做乱,那个时候乱象丛生,没有人再讲兄弟情分。其实,那个时候的诸侯在已经不是血亲意义上的兄弟了,自然没有情分可讲了。
孔子为了挽救宗法制度,维护宗法势力,极呼“孝悌”,所以“孝悌”在儒家思想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儒家的“孝悌”思想其目的是在呼吁宗族制度的重要性,用亲情感动宗族势力,希望宗族势力念及骨肉亲情,念及父子情深,尽快的制止骨肉相残,恢复西周时期的宗法制度。这也只是孔子他老人家的一厢情愿。
在混乱的春秋时期,儒家的“孝悌”思想根本就感动不了那些疯狂的争夺土地、人口、牲畜、财产的大大小小的恶霸势力,在权利、地位和财产的诱惑下,父子结怨,兄弟相争,骨肉相残,一发不可收拾。
这个时候各诸侯国兄弟残杀,谁也不会念及五百年前是一家子的亲分。作为心地善良的孔子怎么也不愿意看见兄弟残杀,只有极呼“孝悌”。孔子的呼吁虽然在当时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也不可能起到多大的作用,但是,呼吁“悌”也尽了孔子他老人家的一份心意。
随着时间的推移。宗族制度也就不复存在了,宗族制度的消失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种自然现象,也是“天道自然”。
宗族制度虽然不存在了,宗族势力也早已经云消雾散了。但是,儒家“悌”的思想却长期被人们所认可,两千多年以来儒家的“孝悌”思想成为人类社会维护道德体系的主要内容,“悌”的思想经过了长时间的演变,已经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兄弟之间的关系了,这个时候的“悌”显得是那么的光彩照人,也是那么的善良,那么的激动人心。
宗族制度消失以后,“悌”更多的表述的是对于兄弟姊妹之间的血亲之情。兄弟姐妹要和睦相处就成了儒家思想“悌”的主要内容。其实,“悌”也是对父母孝顺一个重要部分。兄弟姐妹的和睦相处就是孝顺父母的的一个具体体现。
一个有良好的家庭教育一直被人们所推崇,“悌”就成了一个有良好家庭教育的基本内容。作为一个普通的家庭,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兄弟姐妹和睦,邻里关系处理得恰当,也是令人羡慕。一般人都认为这样的家庭就是一个有教养的家庭。一个有教养的家庭,教育出来的孩子,自然会表现出美好的德行。
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是说读书人在家要孝敬父母,出门要爱护兄弟姐妹。做人首先要做一个孝敬老人,进而做到兄弟姐妹情同手足。
儒家思想认为一个对长辈“孝”,对同辈“悌”的人,就是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在社会上一定是一个尊老爱幼的人;在单位也一定是一个尊敬领导,服从组织纪律的人;更是一个遵守道德法律的人。这样的人一定会是一个大的作为的人。
君子致力于做人的根本,仔细的梳理起来,能够做到“孝悌”这一点,那就接近大“道”了,接近大“道”的人做事情就一定能够成功。对长辈行“孝”道,对同辈行“悌”道,尊敬领导,大概就是做人的根本,也是实现“人道”的根本。
所谓“爱人者恒爱之,敬人者恒敬之”。如果我们把自己身边的人当成自己的兄弟姐妹,对他们敬爱尊重,他们自然也会对我们敬爱尊重,这样就会有了人和,有了人和就会有了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