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认为修身的重点还是修“德”,那么儒家思想里面所说的“德”是什么呢?儒家思想认为“德”有五德,这五“德”就是“温、良、恭、俭、让”。也就是说一个人修身就是要修这五“德”。
说在春秋的时候,有一个叫做子禽的人问孔子的学生子贡,说孔子为什么每到一个国家都能听到该国的政事?
子贡回答道:他老人家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他用这样的态度对待别人,别人自然会把政事告诉他,这就是他与众人不同的品德。因为别人没有这种品德,也就是别人听不到政事的原因。
子贡这样告诉子禽,也就是在说,孔子有五种高贵的品德,这五种高贵的品德,就是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孔子有这五种高贵的品德,儒家思想讲的“德”,就是孔子有的这五种高贵的品德。
《广韵·德韵里面说:“德,德行”。这就是说,德的主要含义,就是道德和品行。
《荀子·非十二子里面说:“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必让,然后为德”。这里就是说,一个人不知道的事情就要向别人请教,不会干的事情就要向别人学习,虽然自己会干了,也一定要谦让,这才算是一个有“德”之人。有“德”的人,就是一个有好的道德和好的品行的人。
儒家的思想精髓就是“仁爱”,“仁爱”就是人们对道德情感的一种自我修养。“仁爱”思想就是一种不计功利,从内心发出的一种大爱。主要表现在对小孩子有一种怜悯之心,对老人有一种恭敬之心,对朋友有一种真诚之心,对弱者有一种同情之心,对不幸的有一种恻隐之心,对所有的人又一种包容之心。
在孔子的大爱思想范畴里面,“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德”里面的主要的含义是道德,所以孔子非常重视“德”。在《论语·为政篇里面,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孔子说这一段话的意思是说,统治者用行政命令的办法治理国家,用刑罚惩治犯罪,这个时候,罪犯就会千方百计的求得能够免除他的罪行,却没有觉得对自己的犯罪感到可耻。如果用道德来管理国家,用礼仪来规范百姓的行为,百姓就会对自己的犯罪感到可耻,就会改正误。这是治国的最好办法。
这里所说的就是孔子提倡的“德”治和“礼”治,孔子一直认为西周的“礼”治是治理国家的最好的办法。在这里,孔子的观点十分明确,如果统治者以“德”以“礼”治国,就可以得到百姓的尊敬和亲近,可以提高国民的凝聚力。
在孔子看来,治理国家最根本的办法就是施以道德,道德可以使民心所向,也可以提高国民的凝聚力,而不是施以酷刑,酷刑不符合大道规律,也不符合“天道自然”。
仔细地掐指一算,孔子已经离开我们两千七百多年了,两千七百多年以后的今天,人类世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包括人们生活的环境、人们的生活方????????????式、人们的行为准则、治理国家的理念也有很大的变化。
当今的人类世界治理国家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就是人们所说得是一个多级世界。如果我们继续套用孔子治理国家的办法,恐怕也是不可能的了。当然我们在这里不是探讨治国理政的的办法,只是顺便提一下而已。这里重点是要搞明白孔子“德”的思想理念。
《论语·里仁孔子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这里面的意思是说,君子心里想的是道德和仁义,小人心里想的是个人的私利;君子心里想的是对国家刑罚的畏惧,小人心里想的是对小恩小惠。
孔子在这里到底想说的是什么问题?孔子在这里就是要告诉我们,君子和小人是不一样的,这个不一样重点表现在德行上的不一样,所以君子和小人的关注点就不相同。也反映出了他们在对待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的趋向也不相同。
君子有“德”,小人“德”,所以他们在人格上截然不同,精神境界上也不相同。君子孜孜不倦的追求的是“仁德”,君子永远是胸怀天下,想的是天下大事情。君子心中焦虑的是万一自己有失误,触犯了道德和国家的法律。君子是一个心怀敬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