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小人就不一样了,小人每天想的都是个人的利益,想的是小恩小惠,是一个不讲道德的人,是一个见利忘义的人。更主要的是小人是一个所敬畏的人,小人既不畏惧人伦道德,也不畏惧国家的法律。
孔子在这里分析了君子和小人的区别,让我们认识到了什么样子的人是君子,什么样的人是小人。人们能够认识到君子和小人的不同点,就可以辨认出君子和小人,这样就会远离小人,亲近君子。
在《论语·述而篇里面,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里是说一个有远大志向的人,就要以道来确立自己的奋斗目标;要以“德”为标准,用良好的道德品质来规范和约束自己;要以仁爱为依靠,保持内心的善良和仁爱,做自己要做的事情。同时对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游刃有余,熟念于心。
在《论语·宪问篇里面,孔子说:“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千里马不是依靠它的力气出名的,而是依靠它的品质出名的。从这里我们很自然的就可以看出,孔子是在用马比喻人的,人也是一样的,不是靠自己的才华被人称道,而是要依靠自己的品行和道德赢的人们的赞誉。这里是说道德品质的重要性。
其实,一个人没有才能也不要紧,但是一定不能没有“德”行;一个人没有知识也不要紧,但是,人绝对不能没有道德。“德”是体现一个人的素质高低,一个人没有智慧,没有“德”,那这个人就谈不上素质。所以培养一个人,首先要从“德”培养起。
秦朝的丞相李斯的能耐大的了不得,他给秦始皇出谋划策,消灭了六国,建立了大一统的大秦帝国。帝国建立起来以后,他帮助秦始皇实现了车同轨,书同文,统一了货币,统一了度量衡,建立了郡县制,他的才能够大了吧。
他还亲自设计了骊山陵,主持设计了阿房宫,提议焚书坑儒,活埋了四百多个儒家的尖子生。李斯也是那个时候法家的代表人物,是一个大书法家,大才子。可以说是人精里面的人精,能人里面的能人。
但是他是一个有才“德”的典型人物。秦始皇在关键时刻,对他言听计从,封他为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可是他在秦始皇死后,和宦官赵高一起狼狈为奸,篡改了秦始皇的遗诏,逼死了太子扶苏,扶起了荒淫道的胡亥秦二世。最后,由于他斗不过宦官赵高,其实就是坏不过赵高,于秦二世二年(公元前二零八年)在咸阳和他的儿子一起腰斩,灭三族。
从李斯的遭遇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有多么的重要。李斯作为秦始皇的股肱大臣,做秦朝的丞相不思报恩,却祸藏奸心,不但自己遭到了杀身之祸,还招致秦始皇嬴政辛辛苦苦打下的大秦江山,土本瓦解,遭到了灭国之灾。
让我们闭上眼睛,然后深呼吸一口气,仔细的思量一下,当一个人失“德”之后,他的智商就是多么的低下。李斯一个聪明绝顶的人,怎么会听从一个恶贯满盈的宦官赵高的话,竟然和一个臭名昭著的宦官赵高狼狈为奸,不觉得自己的档次太低了吗?
也许这就是令利智昏吧。李斯作为荀子的学生,自然是一个满腹经纶的人,却屡屡失德。陷害自己的恩人吕不韦;陷害自己的同门师兄韩非子。特别是和赵高这样的小人狼狈为奸,一起篡改诏书,招致杀身之祸,还被灭三族,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道德的重要吗。
在《论语·述而里面孔子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使吾忧也。”有人不去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有的人不去学习学问;有的人不去追随道义;有的人有缺点也不去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事情。
面对世风日下,孔子说出了他的忧虑。这四大忧虑不能说孔子忧虑的没有道理,不要说在天下大乱的春秋时期,就是在当今的社会,做不到这四点的也大有人在。我们不妨可以把孔子的这四大忧虑看作是孔圣人对世人的四大要求。
在《论语·子罕里面,孔子愤愤地说了这么一句话:“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这是孔子在周游列国的时候,到了卫国,看见卫灵公的左右是他美丽的夫人南子,所以才有了这句感叹。历史上能有几个皇上好德胜过好色呢?
唐玄宗还算是一个不的皇上,由他开创的开元盛世,也是比的辉煌。可是最后,他还是和杨贵妃演绎了一场风流比的爱情故事,传唱至今,让人荡气回肠。但是毕竟造成了安史之乱,又为大唐盛世唱出了一曲挽歌。这就是好色胜过好德的结果。
说了这么多,好像有一点说的让人糊涂了。还是开头《广韵·德韵里面说的“德,德行”。既简单又明白,孔子所说的“德”,就是一个人的“德行”,就是一个人的道德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