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里面记载:“不孝有三,后为大。”这句话说的明明白白,告诉我们,人这一辈子,不孝顺有三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是说,不能侍亲,就是说不能孝敬父母,不能侍奉长辈,不能爱护自己的亲人;第二件事情就是不能事君,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自己不能为国家效力,也就是说不能为国家做事情,不能替天下人分忧;第三件事情就是不能立身行道,不能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的人,不能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就是说不能成为一个有大作为的人。这三种事情可以视为不孝。但是这三种不孝的事情都没有后这件不孝的事情大。也就是说后是天下最大的不“孝”。
后对一个男人来说最大的事情,大过了侍亲,大过了事君,也大过了立身行道。古代社会容不下不传宗接代的人,如果一个人不能传宗接代,就会被人唾弃,会被人们侮辱。所以儒家思想把后看成了最大的事情。因为传宗接代是最大的孝。
儒家思想认为人类只有积极主动地做人类的传承者,承担人类繁衍生息的责任,及基地传宗接代,传承多子多福的思想观念,人类就会生生不息,就可以长长久久。
生儿育女是人类的责任,“爱”子女是人类“爱”心的传承。对待自己的子女,就要像自己的父母对待自己一样,尽心尽力的养育自己的儿女,这就是天理道德。
一个人除过爱自己的父母,爱自己的孩子以外,夫妻恩爱也是一种美好的“爱”,人类的繁衍生息主要还是依靠夫妻恩爱。夫妻之间的爱是人生中最为愉悦的一种“爱”,也是最为深情的一种“爱”,还是最为私的一种“爱”,更重要的是一种天长地久的“爱”。
我们仔细的去想,世界上最真心的“爱”,就是夫妻之间的“爱”;最纯真的“爱”,还是夫妻之间的“爱”;最没有奢求的“爱”,就是夫妻的恩“爱”;最长久陪伴的“爱”,还是夫妻之间的“爱”。
也许人们也会有婚外情,婚外恋,那都是昙花一现,过眼烟云,那种山盟海誓只是称一时的口快,能有几分是真情?所以,那是不可以当真的。陪伴到老、到死的还是夫妻,在你离开人世的时候,颤颤巍巍地握着你的手不忍心你离去的还是你的终身伴侣。夫妻的“爱”,是永远奉献终生的“爱”,是最条件的恩“爱”。
夫妻之间的“爱”是有一种强烈的占有欲,是一种不允许别人分享的“爱”。因为夫妻之间的“爱”,是具有强烈的责任心的“爱”,夫妻之间的“爱”,不只是对个人要负责任,更具体的来说是要对家庭以及家庭的每个成员要负责任。其实,更多的还是要对社会负责。夫妻之间的“爱”,更具有它的特殊性。所以,有人说,“爱”是自私的,这个自私的“爱”,指的就是夫妻之间的“爱”,唯有夫妻之间的“爱”是人类最自私“爱”。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变化,越来越多的子女不愿赡养自己的父母。子女对父母的“爱”也变得条件越来越多。为了实现条件的“爱”,这就需要道德的支撑。就是说,有道德的人自然是条件的赡养父母,德的人就会推卸对父母的赡养责任。
当然还有兄弟姐妹之间的爱,朋友之间的爱,这些都是一些不可缺少的爱。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这些爱都附加了许许多多的条件。
人类的“爱”都是有道德做垫铺,品质做滋润。如果没有道德做垫铺,“爱”就没有孔子说那么美好,“悌”也约束不了兄弟姐妹之间的私欲膨胀。“爱”没有了道德做支撑,爱就会变得心理扭曲,面目狞狰。
两千年以前的孔子就提出了“以道驭术”,就是说科学技术行为和科学技术应用,都必须要有伦理道德驾驭和制约。《论语·述而中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就是说,道德是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这里面也包括科学技术。
人类世界科技的发展,没有道德的支撑,人类不但会变的德,更主要的是变得越来越耻,也会越来越丑陋。人类社会德以后,随之而来的就是人类世界变得比的龌龊不堪。
儒家思想“爱”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要爱自己的父母,要爱自己的长辈,要“爱”自己的儿女,要“爱”兄弟姐妹,要“爱”朋友,还要有夫妻相“爱”,总之,要“爱”和自己有缘分的所有的人。
这应该是小“爱”。人类世界不但要有小“爱”,更重要的还要有大“爱”。这大“爱”自然指的是要“爱”人类世界,要爱国家。再往大一点说,还要爱地球,爱宇宙间的万事万物。当然还包括爱动物,爱世界上的一花一草,一树一木。
儒家思想的“爱”,最主要的还是“爱”人。不同地区居住的人,不同语言的人,不同信仰的人,不同肤色的人,都能人人相“爱”,人类才能共存共荣,人类才能繁衍生息,和天地一样,天长地久。这应该是在说大爱疆,大爱疆应该说是世界大同的基础。大爱疆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异曲同工之美。
因为有了“爱”,才有纷纷扰扰的人类世界,因为有了“爱”,芸芸众生才会奔忙不息,这个世界才显得生机盎然。“爱”是一种力量,“爱”是一种活力,“爱”是人类的精神支柱。人类有了“爱”,才能生生不息,人类有了“爱,才能暖意融融,世界有了“爱”,世界才充满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