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些普通的老百姓都知道,做人就要做一个善良的人,善良的人就是好人,不善良的人就是坏人。谁都想和善良的人做朋友,谁也不愿意和不善良的人做朋友。善良是一个普通人做人的最基本的原则。
“善”是儒家思想主要内容之一,儒家思想把“善”和礼仪、仁义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认为符合礼仪、仁义的行为就是“善”,不符合礼仪、仁义的就是不“善”。
儒家思想十分重视“善”,孔子认为守“善”的人就是君子的作为,不守“善”的人就是小人的作为。儒家思想对于善恶的界定也不是那么的复杂,而是十分的明确。
其实,“善”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人类世界希望人人都是善良的人,都有一颗善良的心,人类世界都需要“善”,因为人类的文明需要“善”,人类最后走向大同世界也需要“善”。人类社会的进步也非常需要“善”。
儒家思想的“善”是从“仁者爱人”这个角度上来讲的。简单地说,善良的人都是有“仁爱”之心的人,不善良的人就是没有“仁爱”之心的人。
儒家思想就是要求人人有善心,人人有善言,人人有善行,这些都是善良人应该有的行为。也就是说善良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行为准则,这个共同的行为准则就是善心、善言和善行。
《易经坤卦里面是这么说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不善之家,必有灾殃”。这里说的就已经很清楚了,他告诉人们,凡是行善的人家,必然会给子孙后代留下许许多多的福气,也会子孙后代带来很多的大好事情。而那些没有善行的人家,特别是那些作恶多端的人家,就会给后代子孙带来很多的不幸,自然也会招致许许多多的灾殃。
佛家也很严肃的告诉人类世界:“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这就是告诉人们积德行善是人们应该做的头等大事情。要想得到福报,要想好运连连,就必须积德行善。
一般人都是认为,一个人的善良,首先要有一颗善良的心,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善心,善心应该是说一个人思想善良。心是一切善恶的源头,一切善和一切恶,都是由心而起,心善即恶除,心恶即善断。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善心。
一个人有善心,他的思想就纯正。这就是说善心,就是心底清纯透亮,不会有过多不善良的的杂念。一心向善,就是说不会有恶念的存在。
孟子说:“今天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述惕恻隐之心。”这句话是说,人们看见一个小孩子将要掉进井里面去,都会马上伸出手去救这个孩子。在救这个孩子的时候,人们没有一丁点的私心杂念,绝对不会去考虑这个孩子的父母是谁,也不会考虑这个孩子的父母是不是一个有钱人,也不会考虑这个孩子的父母是不是当官的,更不会考虑这个孩子的父亲是不是和我有仇。这就是一颗纯正善良的心。
这就是说,善良的人就会有一颗善良的心,这颗善心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有的。人心就是像一棵树,常用善念浇灌这棵树,结出来的果实就是善果;常用恶念浇灌这棵树,结出来的果实一定是恶果,大概就是这个道理。
善念在心的人他一定就是一个乐观的人,就是一个相貌端庄的人,就是一个精神焕发的人,也一定是一个受人敬重的人,也是一个大富大贵的人,也一定是一个福寿绵长的人。
汉????????????文帝的时候,汉朝的开国大将周勃被免去了丞相职务。这个时候有人上书给汉文帝,说周勃要造反。汉文帝听说周勃要谋反,立即命廷尉逮捕了周勃,准备治罪。
这谋反之罪可是大罪,是要杀头的。薄太后对汉文帝说,周勃在手握重兵的时候为什么不造反?如果周勃那个时候造反,谁又能制服得了他?那个时候他没有造反,现在已经被免职,只是在一个小县里面,他怎么会造反呢?汉文帝幡然醒悟,立即释放了周勃,周勃安度晚年。
心地善良的薄太后,儿子是汉文帝刘恒,孙子是汉景帝刘启。孙子刘启继位以后,尊薄太后为太皇太后。公元一一五年,薄太后去世,葬于南陵。薄太后心地善良,义救开国大臣周勃,被传为千古佳话。这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好心有好报的例子。
一个人善良的人,有了善心,还应该有善言。一个有善心的人,他才会有善言。言为心声,语言是从内心里发出来的,心念的善恶决定了一个人是不是善良。人常说:良言一句暖人心,恶语伤人六月寒。人们把言语伤人比喻为刀子伤人,言语伤人是会寒人心的。
心善的人一定在言语上表现出来的是善言,恶人在言语上表现出来的一定是恶言。有的人说我的言语虽然伤人,但是我的出发点是好的。这句话会有人相信吗?出发点既然是好的,为什么要恶语伤人?
有的人说我是刀子嘴,豆腐心,这样的话实在叫人听得不顺耳,嘴已经把人割的遍体凌伤了,心怎么可能是豆腐心?这是最骗怒了人的说法。一个有善心的人才会有善言,善言善语能结良缘,恶言恶语能交恶运,这是“天道自然”。
一个恶语伤人的人,一定是心如蛇蝎的恶人,一定不是一个善良之辈。不是善良之辈,也一定是一个不能结善缘的人,不能结善缘,自然就不会有好报。
一个善良的人,不但要有善心,还要有善言,更为重要的是要有善行。善行就是把善心落到实处,就是要有善为,要做善事。我们大家都知道行善积德。只有行善才能积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