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认为品行端正的人首先是一个尽孝道的人。自古以来,人们都认为百善孝为先,就是说,一切的善行善为都是从孝开始的,一个人有了孝心,就是一个品行端正的人。一个人如果不知道孝敬父母,那他的品行一定好不到哪里去。
历史上的汉文帝刘恒,就是一个著名的善良、厚道的大孝子,他虽然是一个皇上,但是,在母亲的面前总是毕恭毕敬,伺候母亲微不至,为母亲亲自煎药,还要亲自尝药的温度。汉文帝品行端正,开创了辉煌的“文景之治”。
品行端正指的是这个人心地善良,品行高尚,胸怀宽广,为人大度。一个有高尚的品德,心存善意、大爱之心是品德高尚的基础。一个人没有爱心,没有善良之心,也不可能是一个品行端正的人。
品行端正的一个最大的特点,那就是刚正不阿,做一个正直的人,做人一身正气,做事要有底气。这里所说的品行端正也是在说两袖清风,一身正气。
其实,品行端正的人,也是一个快乐的人。人生在世,面对的是纷繁复杂的人生世界,就应该有一个端正的品行,正确的看这个世界,然后堂堂正正的走过人的一生。
想人世间千万事,走人世间千条道,吸天地之灵气,悟天地之大“道”,明天下千万理。非就是老子所说的:“大道形,大德德”吧。
孔子把“行”看得十分重要,孔子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这里是说一个人说得多做得少,就会言过其实,这就是可耻的行为。
孔子还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观其行。”孔子说的意思是说,刚开始的时候,我对于人是听了他的话,就相信了他的行动。现在不行了,听了他的话,还要看他的行动。这是孔子的经验之谈。
孔子认为,只听他人说的话就对其品行下结论是片面的,只有观察他的言行,综合两方面的因素,才能对他的品行做出结论,这才是正确评价人的方法。
在孔子看来,做任何事情都要符合道德标准,不符合道德标准的事情,坚决不能做,并且要坚决予以制止。要以道德标准行事,这是孔子的一贯主张。
孔子也告诉人们,一个人的行为,既要符合道,也要符合德。比如说现在科学发达了,丰富了人们对于物质生活的需要,也丰富了人们对于精神生活的需要。但是,高科技也助推了人类世界的许许多多的不良行为,比如说,生产出了许多的不利于人类健康的食品和其他产品。这种产品的的推广和使用它既不符合“道”,也不符合“德”。
前面已经说过了,“道”是“天道”运行的规律,也是人类万事万物运行的规律,“德”万事万物依照“道”规律运行。“德”虽然讲的是功利,但是也讲社会公德,不讲社会公德,只讲功利,万事万物依照“道”的规律运行就不会畅通。世界万事万物都是这样的,“德”不立。人类世界都应该以品德为行为准则。
《论语·子路里面有这么一句话:“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古人对这句话的解说非常之多,辩论也非常之大,谁也说不清楚。
对于这句话,孟子是这么解说的,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孟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通达的人不一定每一句话都要守信,做事情不一定非有结果不可,只要合乎道义就行了。
其实孔子一直都是认为,人的行为还是要守信的,如果人的行为不一定要守信,这也不符合儒家思想的“信”的原则。孔子在这里所说的言必信,行必果,还是应该解说为,说话必须是要守信,做事还是必须要有结果。
总的来说,人的行为还是要符合道德标准的,也要符合自然规律,老子在《道德经里面说“道法自然”,就是说人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符合“天道法则”,也就是说要符合自然规律。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孔子就是要告诉我们,君子做事情就要像“天道”运行一样,发愤图强,自强不息,永不停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