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经典著作是四书,也就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中庸是儒家经典之一,据说《中庸是孔子的孙子战国时期著名的儒家代表人物子思所做。宋元以后,《四书成为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
《四书对于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中国的古代社会同样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就是到了今天很多方面人们还是秉承着儒家道德思想,也就是说到现在儒家的道德思想还在继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子民。
可以说《中庸是一部儒家思想的道德专著,《中庸的内容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中庸提出的“至诚”思想达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
《论语·雍也中是这么说的:“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中庸之道”作为道德标准,应该说是一个最高的道德标准,人们缺乏这种最高的道德标准时间已经很长了。
“中庸”被儒家思想看做是一种最高的道德品质,也是一种十分美好的道德品质。“中庸”使我们修德养性和处理日常事务中的一个最好的方法。“中庸”也是体现道德价值的根本方法,“中庸”就是要告诉我们在处理任何问题的时候,都要保持一个度,始终保持一个均衡的状态。
“中庸之道”是人生的一条快车道,中庸之道是人们事业成功的一条正确的轨道,也是人们生活幸福和人的身体健康的理论依据。“中庸之道”也是儒家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儒家思想的“中庸之道”有几个特点。第一个特点就是“中庸之道”就是不偏不易,不走极端。也就是说已经确定了的人生的目标不能偏离,就是要保持人生目标不要随意变换,已经确定了的目标就要持之以恒。
“中庸之道”的第二个特点就是人要永远保持中正和平和的态度,也就是说人要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态,不要大喜,也不要大悲,事事都能克制自己,让自己的喜、怒、哀、乐不要表现的太过激烈。这就是中正和平和。
“中庸之道”的第三个特点,就是对于任何事物,都要保持一种海纳百川的美好心态,孔子提出的“和而不同”是最能体现“中庸之道”的大智慧。其实,“中庸之道”是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最好的方法。
“中庸之道”最基础的理论应该就是“天人合一”。《孟子里面是这样说的:“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意思是说当尽到了自己的善心,就知道了自己的本性,当一个人已经觉悟到了自己的本性的时候,这个人就懂得了天命。这里就是孟子从哲学上在讲“天人合一”的道理。
“中庸之道”也讲了“天人合一”,“中庸”所说的“天人合一”里面主要包含了至诚、至善这两个方面的内容。
《中庸里面关于至诚
是这样说的:“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是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这一段话的大概意思是这样的,只有天下至诚,才能发挥出人的本性;只有尽可能地发挥出人的本性,才能发挥出天下人的本性;当发挥出天下人的本性的时候,就能尽可能的发挥出万物的本性;能????????????尽可能的发挥出万物的本性的时候,就可以帮助天地的演化;能帮助天地演化,这就是“天人合一”。
“与天地参矣”,指的就是“天地合一”。这才是“中庸”天地合一的真实含义。这就是儒家思想所说的道德的最高境界。
“天人合一”这里所说的天是善良的天,天也是美好的天。“天人合一”里面所说的人,也是善良的人,也是美好的人。“天人合一”就是天和人都是善良的时候,才能做到“天人合一”,否则就做不到“天人合一”。
《中庸里面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这里是在说,做一个真诚的人,是符合“天道”精神的人,也是符合做人的基本原则。一个天生的真诚的人,不用勉强就能做到真诚,也不用思考就能拥有真诚。真诚自然符合天道的原则,要做到真诚,就要选定努力的方向,执著的追求努力的目标。
我们也可以这样思考,“天人合一”就是天性和人性的的结合;也可以这么说,“天人合一”就是天道和人道合二为一。那么,天性是至善、至诚、至仁、至真的,要做到“天人合一”,人性也就要做到至善、至诚、至仁、至真。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
“中庸”的核心内容就是中正。中正就是不偏不倚,也是在说做人就要做一个正直的人,走人间正道。也是在说,作为一个人,就要提高纯正的人性的自我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