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修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儒家的“中庸”认为一个人的修养贵在坚持,也贵在中正、平和,从自己的道德品行和精神追求出发,不断的反省自己,不断的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才有可能达到“中庸”境界。
“中庸”是儒家思想的最高的道德标准,也是君子的最理想的人格。也是儒家思想待人处事的最好的思想方法。“中庸”也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的道德智慧,“中庸”思想是天道和人道,仁和礼,忠恕和中和的统一。
“中庸之道”是天之德,“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这里是说,天地的法则,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诚本身就是专一不二的,华育万物,不可猜度。
“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道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这里是说,中庸之道不能实行的原因我已经知道了,也很明白了,这是因为聪明的人过分的聪明,聪明的过了头,总是自以为是。愚蠢的人有过分的愚蠢,由于他们太愚蠢,他们智慧达不到“中庸之道”的这个要求,所以,他们理解不了“中庸之道”的意思。
“中庸之道”不能弘扬的原因我也知道了:贤德的人在“中庸之道”上做的实在太过分了,不贤德的人根本就做不到“中庸之道”,因为这两个原因,所以“中庸之道”得不到弘扬。
在孔子的眼里,过头和不及都是不好的。可见实践“中庸之道”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中庸”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道德概念,两千多年了,人们还是不完全明白“中庸之道”到底说的是一个什么意思,很少有人能把“中庸之道”说得清楚,一直都是一个模糊的概念。绝大多数的人都是认为“中庸”就是一个折中的调和思想,也就是一种折中的处世态度。
也有人认为“中庸”就是四平八稳,是一种懒惰,是一种不思进取,缺乏创新精神。人们做不出成绩的,都是因为受了“中庸”思想的影响。
鲁迅曾经说过:“惰性有两种表现状态:一是听天由命,二是中庸。”意思还是在说,中庸具有惰性思想,中庸就是懒惰。
历史上很多的大儒,他们对于“中庸”的看法都是不一致的,程颐是这样说的:“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程颐的这句话是说不偏就是中,不易就是庸。重视天下人间正道,庸是天下永恒不变的道理。
朱熹又是这样说的:“中者,不偏不倚,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朱熹说这句话的意思,大概是在说处事的原则不偏不倚,把握好最合适的尺度,顺其自然就可以了。
程颐和朱熹两个人说法虽然有所不同,看法好像也有所不同,但是,他们两个人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是从“中庸”这两个字上做文章,认为中庸就是不偏不倚,按照平常处事的原则,一切顺其自然。
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在这里,孔子已经十分明确地说道:中庸是一种道德,而且是一种最高的道德。这种最高的道德,已经很久没有人能够做得到了。
孔子又说:“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这里是说天下国家都可以治理的天下太平,爵位和俸禄都可以不要,利刃也可以踩踏,中庸却难以达到。
孔子在这里已经说的很清楚了,孔子认为“中庸”这种最高的德,几乎是一种不可能达到的“德”。“中”里面包含着“不偏不易”,但不是全部;当然也不是“折中调和,不走极端的处世态度。”更不是“懒惰”的意思。
《中庸是这样说的:“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道,至死不变,强哉矫?”这里的意思说品德高尚的人为人随和,但是不随波逐流,这是多么的强大呀!保持中立,而能做到不偏不倚,这是多么的强大呀!国家的政治清平时候,还能不改变志向,这是多么的强大呀!国家政治黑暗的时候还能坚持操守,至死不改,这是多么的强大呀!
从孔子的话里我们完全就可以看出,孔子赞美的是为人随和,而不随波逐流;保持中立,确能做到不偏不倚;国家治理的好的时候,不改初衷;国家黑暗的时候,至死不变。这就是说,孔子认为,坚持正确的立场和原则,而且是始终不渝,至死不变,这才是真正最高的道德。这也是“中庸之道”的根本意思。
随着孔子的时代离我们越来越远,误解儒家“中庸之道”思想的人越来越多,很多的人认为“中庸之道”是原则,主见,是墙头草,是不思进取,是一种折中的人生态度等等。
其实这些都是对儒家思想的“中庸之道”的一种误解。可以肯定的说,“中庸之道”就是一种道德,而且是一种最高的道德;“中庸之道”还是一种智慧,而且还是一种大智慧;“中庸之道”还是一种坚持,而且是坚持真理,不改初衷,始终不渝,至死不变的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