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学习到的东西时常去温习和练习,这不是很快乐的事情吗?有朋友从远方来,这不是很高兴的事情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这不是一位有修养的君子吗?
孔子是两千多年以前的大学问家,他说的话我们这些两千年以后的人理解不了也是有情原的。他们那个时候的人说话,在我们今天人看来就是像在猜谜语。
这一段话里面,说了三个问题,一个是说学习要经常复习,复习功课是一个高兴的事情。再一个是说有朋友从远的地方来了,我感到很高兴。第三个说我做的事情,别人不理解,我也不生气,这是君子所为。
让人看起来,这三个问题好像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但是,孔子就是要把这些风马牛不相及的三个事情放在一起说,要说一个什么事情?希望大家去猜。
古代人写文章、说话,不像我们现在的人写文章、说话那样很直接。古代人说话也好,写文章也好,都喜欢给人留个悬念,让人去分析,去猜想。古代人的文章让今天人看起来都是那么的难懂,难以理解,就是这个原因。
按照我们一般人理解,学,就是学习,学习就是学习知识。我们知道学习知识是一个很枯燥的事情,学习知识一般使人高兴不起来的。那么孔子为什么说学习了以后,还要经常的温习,怎么还会是这么高兴呢?
其实,孔子在这里说的不是学习知识,而是在说做学问的事情。做学问的人一般把学到的东西再经常回味一下,就会回味穷,就会感到愉快。这大概就是孔子“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的意思。
为什么说孔子在这里说的是做学问,而不是学习知识?知识是一个很广博的东西,大千世界,知识的海洋,一般人是学也学不完的,不光是一般人学不完,就是特殊的人才也法学完世界上的一切知识。说一个人的知识渊博,那只是在说这个人的知识比别人的多一些,并不是说他把所有的知识都学完了。
关于学习知识的问题,大部分都是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所以学习知识,在当学生的时候,认真学习知识就可以了,成人以后就没有必要再专门学习知识了,在生活中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就很够用了。
做学问就不一样了,做学问的人是要一辈子钻研一种或几种专门的知识。其实,孔子在这里所说的做学问,一定不是在说研究哪一门专门学问,也一定不是指的高超的文学问题,也不是什么高超的艺术问题,更不是在说渊博的知识问题。
孔子一生都是在探讨做人和做事请的学问,他一直都在思考着怎么做人,怎么能把人做的很好,怎么做事情把事情做得更加正确。探讨做人的学问也的确很有意思,能把做人理解得很透彻,自然是一个高兴的事情。
在孔子看来,他已经把做人的学问研究的很是透彻了,已经是一个十分高兴的事情了,每当温习一边自己的对做人做事的学问,感到高兴是自然的。
但是,孔子知道“学止境”的道理。“生命不息,学习不止”,这时孔子一生的根本,在学习上他永远是一个不满足的人。所????????????以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第二个问题,孔子对“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感到兴奋。据说做学问的人都很孤独,想来也可能是真的。
其实,孔子并不是这样的人,经常周游列国,和国王、大臣们交心,玩的是很开心的,应该不是那么孤独。这里如果是说文人孤单,那他主要是在说一种普遍现象,一定不是在说孔子自己。
由此,孔子感叹道:“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能从远方来看望孔子的朋友,那一定不是泛泛之辈,一定都是一些有学问的人,能从远方来看望他的朋友,一定是有了新的学问,是来和他交流的,这当然是一个十分高兴的事情了。
孔子在这里主要的是在叹息,人类世界上做学问的人太少了,所以他的知己朋友也就太少了,理解他的学问的人那就更少了。在这里,孔子在发泄了学问被冷落的一种叹息,更主要的是希望人们对他的学问有更多的理解,也能够有更多的人接受他的学问。
第三个问题:“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里孔子主要是在说他自己,自己的学文不被人理解,他也不生气,这就是一个有修养的人。这里看起来和前面两个问题没有什么关系,其实这三个问题是紧紧连在一起的。
一个做学问的人所做的学问,没有几个人能理解得了,他也不生气,因为他知道,在他生活的那个年代,兵荒马乱,一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