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谁还有心思去了解他的学问?也就只有从远方来的朋友能够理解他的学问。在孔子看来,有学问的人就是一个有修养的人。就是一个君子。
做学问本身是一个十分艰苦的工作,一个人辛辛苦苦做了一辈子的学问,能成名成家的没有几个人,绝大部分的人都是泥牛入水消息。就是成名的人士,写出的作品不被人看好,甚至没有人理睬,这也是一个很现实的事情。
特别是孔子这样的大学问家,思想价值虽然很高,但是人们的理解和普及的过程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在孔子当时的年代,理解孔子的人并不是很多,了解孔子思想的人更是少之又少。虽然孔子的名气很大,当时知道孔子的人也不会很多。
当时正是百家争鸣的年代,各种思想呈现在人们的面前,要辨别出好坏也要一定的过程。再加上曲高和寡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在孔子那个年代,能认识字的人没有几个,像孔子这样的大知识分子那一定是寥若星辰。
周扬是文学巨匠,解放前就蜚声文坛几十年。解放以后又担任了重要的领导职务。他被称为作家、现代文学艺术理论家、文学翻译家、文学艺术活动家。在他的晚年,为了出版《周扬文集费尽了周折,好不容易出版的《周扬文集,据说只卖出了不到三百本。
孔子感叹做学问的艰难,当今做学问的人也不容易,国学大师就那么几个人。想要在这十几亿人当中宣传一种新的思想,或者宣传我们的传统文化那是一项多么艰难的工作。
特别是人才面临着青黄不接的时期,由于我们地壳过于硬,新人想要破土而出更是艰难。像于丹这样的已经破土而出的优秀的人物,即将走上神坛的国学大师据说也被北大学生赶下了台。
我们都知道北大是顶尖的高等学府,他的校训是“厚德载物”,他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是大智慧者,也应该是大学问家,也应该是“厚德载物”倡导者。能把一名国学大师赶下台,这是厚德吗?这能载物吗?我们这些农民出身的社会底层,虽然不知道什么是“厚德载物”,但是我们最起码知道做人要厚道。
一枝盛开的鲜花被北大的莘莘学子蹂躏的面目全非,更何况那些名气不大的做学问的人,那就更难破土而出,因为在萌芽状态就会被人掐死。这种现象不能不令人唏嘘长叹。
其实,地球上有很多很多的树木花草,我们人类也有很多的园艺师,经过园艺术修剪以后的园林树木花草是多么的美观,应该归功于园艺师。
我们人类有那么多的人,听说已经超过了七十亿,就应该有很多的矫正人们心灵的学者大师应运而出,从而出现一批矫正人们的心灵生力军。春秋战国那么混乱的时期,都能出老子、孔子、孟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等矫正人们心灵的学者大师,当今的社会怎么不可以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朝气蓬勃文化大繁荣景象。
人类世界就应该像一个大花园,在这个大花园里生长着各种各样的奇花异草,哪怕就是像美丽的虞美人、曼陀罗、黄杜鹃这样的大毒草养上几株又有何妨。
竞相开放的鲜花可以给人们带来限的想象力,会使人类世界带来一种美感、新鲜感和兴奋感。这种兴奋是发自内心的,因为我们美丽,因为我们青春,因为我们能绽放,我们在愉快的绽放。
老子说:道生万物。这个道把万物生出来没有人管是不行的,如果让万物疯长,疯跑,那肯定不行,这个世界也就不会存在了。所以“道”生万物以后,就由“德”来养万物,这就是“道生之,德畜之、形之、器成之”。我们知道万物的养育是要有养分的,土、肥、水、种、密、保、管、工一样都不能缺少,当然还要有新鲜空气。
人是世界万物之一,也是“道”生成的,也是“德”养育的。在“德”养育人的时候,除过仁、义、礼、智、信等道德方面的养分以外,也是要吸收新鲜空气的,这个新鲜空气就是社会事物的千变万化,人们在社会的千变万化中发现自己的存在。
《论语的第一句话说的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看好像是在说学习的事情,因为学而时习之,不就是说学习吗?其实不是在说学习这么简单的事情。
一个人是要学习的,不学习就没有文化知识,也不可能有学问。孔子那个时代学文化的人实在不多,孔子教人学习应该是没有。孔子在这里主要还是说学问的传播问题。
孔子在这里还是要告诉我们,不但要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也要做一个有学问的人,还要做一个有修养的人。孔子也希望人类世界有更多的有学问的人。关键的问题还是学问被人们所接受的问题。一个人的学问再高,不被人接纳,不被人认可,就像一朵鲜花,没有人浇水施肥,他也就美化不了这个世界。
孔子也是在说有学问的人就要像他一样,周游列国,更多的接触社会,和更多的人交往,尽可能地把自己的学问传递出去,服务于人类,服务于社会。这也应该就是孔子的寓教于乐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