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巧言令色是孔子的一句名言。巧言,一般来说,指的就是花言巧语,令色,指的就是一副讨好别人的表情。巧言令色,就是花言巧语,阿谀奉承。所以孔子说,这种人很少有讲“仁义”,也很少有“道德”。
我们普通人都有一个神圣的体会,对于花言巧语的人,一般人都会非常讨厌。其实,孔子也非常讨厌巧言令色的人,孔子认为巧言令色的人就是口是心非,表里不一的小人。
那么巧言令色为什么不被人们所喜欢,这主要是说,巧言令色的人,说着好听的话,心里却有另外的企图。巧言和令色应该说都只是形式上的事情,没有什么大,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大的误。孔子为什么这么不待见“巧言令色”的人,关键问题巧言令色嘴上说的和心里想的不是一样的,就是说巧言令色的人不坦诚、不厚道、也不善良。
所以,孔子说:“鲜矣仁”。这就是说“巧言令色”的人很少有“仁德”的思想。不坦诚、不厚道、不善良的人,自然就不会有什么“仁德”可讲。
孔子说“巧言令色”的人很少有“仁德”,这里主要说说,“仁”应该是儒家思想的最高境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精神境界,是儒家学者终生追求的道德修养的最高目的,“巧言令色”自然不是“仁”,因为“巧言令色”没有道德修养,自然达不到“仁”的最高境界。
要达到“仁”是一个很难的事情。这样说来,不光是“巧言令色”的人达不到“仁”的标准,因为“巧言令色”包含着阿谀奉承的思想,阿谀奉承自然达不到“仁”的标准。
不要说“巧言令色”的人达不到“仁”的标准,就是很多的贤人君子也不一定能够达到“仁”的标准。因为“仁”是由一个人的本性所决定的。
《三字经里面说:“人之初,性本善”。就是说人刚生下来的时候,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随着人的不断长大,受到外界的影响,人自然就会感染上许多的不善良的东西,那他就不是一个纯粹善良的人了,所以他的“仁”性就显现不出来了。
“仁”实际上就是一个人的道德品质的体现,一个有道德的人,就应该具有善良、正直、真诚、朴质的品性,一个人有了这种品性,也就接近“仁”了。那么那些花言巧语、虚伪不实、机巧善变的人,那就绝对没有“仁”的品质了。
其实,“巧言令色”和能言善辩、语言艺术、语言美好都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巧言令色不被人们所看好,应该说它带有很大的欺骗性和投机取巧性,也有一种不善良的表现。特别是对他人的阿谀奉承,就是一个很不善良的表现。
“巧言令色”更多的是利用花言巧语去迷惑他人、欺骗人、取悦他人,从而得到好处的一个的途径,这里面就包含着一个不正当的行为。一般来说“巧言令色”的????????????人,都是善于擦眼观色,见机行事人,见风使舵,这种人都是心术不正的表现。
心术不正的人,都是没有道德底线的人。没有道德底线的人随时都可能胡作非为,这种人不可自然是一个不值得信任的人。“巧言令色”也可以表现出八面玲珑,讨人喜欢。这种人一般来说,都是带有一定的目的,危害性比较大,欺骗性比较强。
孔子在这一点上有一种特殊的认识,他认为“巧言令色”者一般来说都没有道德修养,没有道德修养什么道德素质。一个没有道德素质的人,为了达到他不可告人的目的,什么事情都能干的出来。所以孔子提出了“巧言令色,鲜矣仁”的观点,应该说是经验之谈。
孔子是一个大智慧者,这样说一点都没有。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巧言令色”者,“鲜矣仁”。就是提醒人们要防止“巧言令色”者,说巧言令色者鲜矣“仁”,就是说他们没有德性,也没有爱心,自然也没有善心。
孔子在两千多年以前所说的“巧言令色”,在今天的社会中表现比较突出,也可以说表现的淋漓尽致,好像是为今天的这一种社会现象量体裁衣的。“巧言令色”者在人类历史上自古就有大行其道,不论在政治层面上,还是在经济层面上,还是文化层面上都会污染人类社会。所以说对于“巧言令色”一定不能小觑,严防“巧言令色”是净化社会环境的必然。
当今社会上的骗子不正是“巧言令色”的表现吗?假贩假的骗子们,哪一个不是巧舌如簧?哪一个又不是满嘴的仁义道德?可他们干的事情都是一些伤天害理的勾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