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的来说,春秋时期的那些思想家、理论家,都在说治国理政的办法,把这些思想家、理论家说得口干舌燥,吐沫星乱飞。统治者该怎么统治还是怎么统治。
殷纣王的大开杀戒;周幽王的烽火戏诸侯;秦始皇的横征暴敛;隋炀帝的残酷暴民,他们骄奢淫逸。民众只得忍受着,实在忍受不了就造反,把统治者推翻了,再不行就把暴君杀了。
老子呼吁“德政”,其目的就是为了国泰民安,民众少受一些战争之苦。
每一个朝代的灭亡,都是非常残酷的。秦始皇的暴政最终导致了秦王朝走向了灭亡,秦始皇的二十多个儿女都是被宦官赵高撺掇秦二世全部杀害了,他的这些儿女死的都很悲惨。
丧失人性的项羽打进咸阳以后,大肆的残杀秦王朝的遗老遗少,尸横遍野。一把火烧了阿房宫。由于秦始皇的骊山陵建造的太结实,挖不开,如果当时项羽挖开了秦始皇的陵墓,一定会把秦始皇挫骨扬灰。
隋炀帝被人杀死以后,没有人收尸,最后还是他的老婆找了几块烂板子,做了一个小棺材随便埋了。这就是暴君应得的下场。这就是得道者昌,失道者亡的意思吧。
千百年来人们都在寻找“道”,不知道“道”在哪里?其实很简单,不需要寻找,“道”就在人的心里,谁好谁坏老百姓看得清清楚楚,老百姓都装在心里。
在有些统治者的心里,老百姓就是一群任人宰割的猪、鸡、牛、羊,手寸铁的老百姓。统治者想杀就杀,想打就打,谁也不敢反抗。看起来好像就是这样的。
高压政治统治下的老百姓又能怎么样,是虎你卧着,是龙你盘着,再有本事你的肉身抵不住刀枪剑戟。统治者让你怎么做你就怎么做,统治者让你怎么说你就怎么说,指鹿为马这不就是一个很现实的例子吗?但是,赵高、李斯、秦二世等等都是死的非常凄惨。
人生就是这么几十年,世界上万物丛生,能生成为一个人实在是幸运。能成为一个高高在上的统治者自然是人中龙凤。统治者珍惜自己的人生是最重要的,没有必要和那些唯命是从的老百姓过意不去。
李世民说的水能载舟,水还能覆舟,这说的是一句真话。老百姓就是希望过得日子拘束,祥和自在,生动活泼,畅所欲言,不受过多的管制,这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老百姓的需要是符合大道精神的,是天道自然。顺道而为是天道法则。
其实,治国方略是因人而异,统治者的思想是在长期统治过程中形成的,一成不变的治国理念是行不通的。一般来说,统治者的统治方式随机应变的,不可能墨守成规。各种事项的应用也是因人而异,因势而异,顺势而为。但是以德施政是不能改变的。
孔子的“德政”思维,应该说是非常高明的,自从西汉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开始推行,受到了历代封建统治者的推崇,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思想。
经过两千多年的实践检验,儒家思想是经得住考验的。所以我们遵从“德政”思想应该是没有的。
“德政”若从字面上看,就是“德”和“政”的问题,这句话好像不难理解。“德”指的就是道德品质;“政”应该指的是政治行为,也可以说是政治活动,也就是对国家行政的管理。“德政”也就是顺应“天道”治理国家。
当然,世界上的一切事情都不像说的真简单,实行起来自然会有这样和那样的问题和困难。执政是管理人的,千人千面,用一种办法照猫画虎应该是不行的。具体地说该怎样治理国家,那是统治者应该考虑的事情。
从统治者自身品质上来讲,一个有道德品质的统治者自然要比没有道德品质的统治者要强得多。
秦末农民起义的领袖人物陈胜,起义虽然以失败而告终,但是给后世人留下了几句名言,至今在流传,比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还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还有一句:“苟富贵,勿相忘。”从这里可以看出,陈胜还是一个有思想的农民。他领导的农民起义开始还是风生水起的,最后还是失败了。
陈胜的兵败当然有多种原因,但最主要的还是德不配位,听信谗言,乱杀辜,甚至杀他的故人旧交,竟然杀了和他一起组织起义的领袖人物吴广。已经忘记了“苟富贵,勿相忘”
陈胜兵败以后,对给他赶车的车夫拳打脚踢,车夫忍可忍,砍下了陈胜的头。所以一个人的德性十分重要。说一句实在的话,陈胜的失败就是他人格的失败。
刘备就是一个织席编草鞋的小商贩,和曹操就不是一个档次。但是他在流离颠沛中以他的赤胆忠心招揽人才,先后招揽到了诸葛亮、关公、张飞、赵云、黄忠、魏延、法正、严颜等奇人异士,通过大家的努力,刘备由一个卖草鞋的小商贩当上了蜀汉皇上。刘备的成功,完全与他“以德服人”有很大的关系。
不论什么时候,哪怕就是当今的社会,法治是一定要有的,“德政”好像也不多余,道德建设也是十分必要的。我们不但要做到以德服人,也需要强调个人的人格魅力。“德政”是孔子一贯的政治主张,实施“德政”,用一种道德的力量进行管理国家,应该说是一个比较完美的管理方式,也能体现出领导者的人格魅力,也会实现社会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