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诸枉民服;举枉诸直,则民不服。”这是鲁哀公和孔子的一段对话,鲁哀公问孔子:“我怎么做才能使老百姓服从我?”孔子回答说:“把正直的人提拔上来,让正直的人管理不正直的人,这样老百姓就服从你了;如果把不正直的人提拔上来,让不正直的人管理正值人,老百姓就不会服从你。”
这句话让我们现在的人听起来好像有一点不明白,一个国王怎么会想到民众服从与不服从?民众就是民众,国王就是国王,有什么服从与不服从的事情?民众怎么可能不服国王,国王怎么可能会怕民众不服从。听起来觉得有些奇怪。
其实,这并不奇怪,当时的情况,民众服从不服从国王,对国王来说也是一个大问题。春秋时期,国土面积不算很大,主要是在黄河流域,但是诸侯国很多,大概在一百多个以上,每个国家很小。
那个时候的宗主国是东周王国,东周的实力很弱,根本管理不了诸侯国。当时有春秋五霸做霸主,在操作各国间的大小事情。但是各霸主都是有利可图的情况下,他们才能出面,利可图的时候,谁也不愿意管闲事情。小诸侯国长期受人欺负,有理处讲,有话处说。那个时候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都是用拳头说话。
就是孔子说的,已经是“礼崩乐坏”了,《论语·阳货里面说:“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
这里说的意思西周的典章制度已经很长时间不用了,因为已经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这里说出了孔子对于礼乐遭到破坏非常担心。国家和国家之间,人和人之间由于礼崩乐坏,失去了约束和控制,谁也管不了谁。就是说当时的社会十分混乱。
那个时候的人流动性很大,今天是鲁国人,明天很可能就是齐国人了,高兴我就住在鲁国,不高兴我就跑到齐国去了。国家内部的管理也十分混乱,总的来说是一个松散的管理方式。
鉴于以上情况,才有鲁哀公问孔子我怎么做才能是民众服从这一问题。也就是在问治国方略的问题,一个国王没有人服从管理,那还是一个国王吗?
孔子告诉鲁哀公,要想让民众服从你,就是要选好人,用好人,要用贤良的人,要用有才能的人,要用高尚的人。要远离小人。这样民众就会拥护你,爱戴你,服从你的统治。
孔子在这里主要是想告诉鲁哀公,一个国家要想强盛,主要是选好人才,用好人才。你用那些人品高尚,才能出众的人,这样才能吸引人才,留的住人才。
一个国家有一批道德高尚,才能出众????????????的人管理这个国家,替你做事情,老百姓怎么会不服从你呢?如果你用的是一些德耻之徒,把国家管理的一塌糊涂,民不聊生,老百姓怎么会服从你呢?
这就说明一个国家能不能兴旺发达,关键是唯才是举,用好人才。用有才能、有德行的人管理国家,就可以把国家管理好,把事情办好了,人心就顺了。
当然,一个国家用人的问题十分重要,但是也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着实是考验执政者智慧的事情。秦始皇能够统一中国,能够实现书同文,车同轨。应该说智商是没有问题的,用人也是经过了严格筛选的,也都应该是经得住考验的人,才能走上了执政岗位。
可是当他死了以后,就明显的看出来了,他在用人上有很大的失误,而且造成了严重的后果。赵高一个阿谀奉承的谄媚之人,竟然担任中车府令蒹行符玺令事。职务虽然不是很高,就是管理皇上的车辆和皇上的大印,皇上的秘密他都知道,把这么重要的角色交给了赵高,可见秦始皇是多么的信任赵高。
秦始皇这么信任一个巧言令色宦官,这明显和秦始皇本人的品质低劣有很大的关系,像赵高这样的谄媚之人,道德高尚的君王是一定不会重用的,最起码不会成为自己的心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