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认为对于要进入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要进行认真的考擦,首先要考察他的家庭背景,他的父母是不是忠诚于国家。从他们的家庭成员道德品质、综合素质各方面都要考虑,这里面自然也包括了“孝道”思想。
孔子认为一个良好的家庭,就会有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和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教育出来的子女一定会是一个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和高尚的人格品质。
一个家庭环境差的家庭,也就是一个不和谐的家庭,就会对子女疏于管理和道德方面的教育。这样的家庭里面成长出来的孩子,自然不会在孝道方面有一个严格的要求。孔子从没有孝道就不可能有忠诚的角度上考虑,这样家庭成长出来的孩子,就不可能参与国家的管理。
孔子借他人的提问,阐述了自己的政治观点,那就是把“孝”引入治国理政理念里面去,他引用《尚书中名言,主要谈的是齐家、治国的道理,他认为只有把孝道、孝悌的内涵引进到社会事务当中去,人们在工作上就能勤勤恳恳,努力上进。
这里孔子将道德和政治放在了同一高度,进行了论述,并且认为道德是政治的基础,并再次强调了为政必先做人,为政当先修德。有道德的人才能参与政治,才能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
孔子在这里强调必须以家庭的教育为基础,要把那些没有道德的人或者道德水平不高的人在家庭的环境里进行认真的培养,使他们具有了一定的道德水平,然后再让他们参与政治。
孔子认为国民的教化应该从家庭开始,家庭教化首先要从孝道,然后把孝道扩展到孝悌,再由孝悌发展到兄弟姐妹之间互相有爱,家庭的所有人都能和睦共处。只有家庭和睦的人才能参与国家的管理,这样国家就会太平。
在孔子看来,应该积极推行道德教育,使一国之人服从教化,从而整体推进国家在道德层面上的提升,这才是治国理政的正确理念。国家是由家组成的,一个人如果能管理好一个家庭,全家人都有一个很好的德行,也是在为国家做出了贡献。
孔子的这一理念应该说,是十分正确的。和《大学中“欲治其国者,必将先齐其家”的说法是一致的。要想管理好一个国家政务,就必须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家是国家的基础,管理不好一个家,怎么能谈得上管理国家。
我们静下心来仔细的想一想,国家是从哪里来的?在远古的时候,我们人类的祖先由群居到家庭的出现,再由家庭和家庭组成部落,再有部落和部落之间组成了部落联盟,最终发展成了一个国家,说起来这个国家还是靠血缘关系联系起来的。
这由家到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能发展到今天,也就是孔子所说的是由孝和孝悌做为纽带。家就是国的基础,国就是家的联合,国和家是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没有家就没有国,没有国,家也不会存在。
家维护着国,国保护着家。这是一个简单而又复杂的道理,要明白这个道理好像也不是那么容易。比如说,我们初到一个遥远的地方,看到哪里的人和我们长得不一样,说话我们也听不懂,我们心中就会有一种不安的感觉。其实就是这个道理。
没有国的时候我们有我们的部落联盟,部落联盟就是我们的主心骨;没有我们部落联盟的时候,我们有我们的部落,我们的部落就是我们的依靠;没有部落的时候我们有家,家就是我们的一切。家就是我们的根,我们的根永远就是我们的念想。所以家就是我们国的血脉,国就是我们强大的躯体。
孔子是一个悟道之人,两千多年以前他就明白了这个道理,维护我们国家的平安,就是我们老百姓的幸福。经营好我们的家就是全家人幸福的基础。
家是一个人最早安身立命的地方,家庭的环境好坏,父母亲的素质高低,关系到我们长大成人以后能否顶天立地的主要成因。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的熏陶,一个优秀的人物,一般来说和温馨而又优秀的家庭环境的熏陶以及优秀父母的言传身教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父母的优秀品质会潜移默化的传递给子女,父母优秀的品德通过言传身教在子女的思想上会留下深刻的影响,深深的潜伏在子女的心灵深入。一个优秀的家庭自然会教育和培养出优秀的人物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