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则不逊,远之则怨。”这是《论语·阳货篇第十七章里面的一段话。这是孔子一生中说出的一段最有争议的话。
孔子说的这一段话的意思是说,只有女子和小人不好相处。对他们太亲近了,他们就会礼,对他们太疏远了,他们就会心生怨恨。
应该说,这一句话从字面上看,是很容易理解的。简单明了,清清楚楚。说的就是女子和小人不好养。就这么简单明了的一句话,两千多年以来,人们喋喋不休的争议了两千多年,惹的人们很是生气,特别是女精英们,更是生气,简直是义愤填膺,就是砸了孔家店也难消心头之恨。
被人们尊称为孔圣人、至圣孔子,一生推崇仁义道德,深受世人的尊敬和崇拜。他怎么会把女子和小人并列在一起了,而且同等看待,还说不好养。孔子实实在在的是在说,女子和小人不好养,也是说女子和小人难以相处。如果只是从字面上看,这就完全背离了儒家的仁义道德思想,这不就是赤裸裸得歧视女性吗?
从字面上去看,孔子就是把女子和小人放在了一起,而且还说女子和小人难养,这就叫人更加难以理解了,孔子一直都是在讲人人平等,就是办学也讲的是“有教类”,怎么对女子就这么不平等了?
为了解开这个谜团,人们对这句话做了很多的理解,最多的还是在为孔子找理由开脱。其中有的人认为,孔子的“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是在说,孔子在周游列国的时候到了卫国,在离开卫国以后说的一句话。
孔子周游列国,到了卫国,准备在卫国有所发展,没有想到,卫国的国君近小人,远贤臣,一时义愤说出了“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这句话里的女子指的是卫国卫灵公最宠爱的妃子南子,这南子对孔子很不恭敬,孔子很是生气。
小人指的是当时卫国最有名的小人弥子瑕,这弥子瑕也很可恶。所以孔子实在太生气,离开卫国以后就说出了“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这句话。如果真的就是这样的话,孔子讲的也是一句气话
这显然是在做想当然的理解的。就算当时孔子生气的时候的说出了这么一句话气话,可是《论语这本书是他的弟子们经过精挑细选编撰而成的,当时编撰《论语的孔子弟子,都是当时的思想精英和文化精英,他们怎么可能把孔子的一句气话编进《论语里面。再加上这句话也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
当时编撰《论语的弟子们都是一些很有名气的智慧之士,其中包括宗圣曾子。这些人讲究是十分严谨的,论如何都不会把孔子的气话编进《论语里面。所以这样解释“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好像比较欠妥,实在太勉强。
也有的人说,这是孔子在劝解国君,因为国君身边的妾和婢女实在太多,她们不但娇宠,还会干扰朝政。君王的身边不但妾和婢女多,奸臣也实在太多。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告诫国王要防止这些身边女子和小人。
这种解释自然也解释不通。君王身边的妾和婢女以及奸臣,不是对他们太近就会礼,对他们疏远就会生怨恨的事情,而是这些人如果心存不轨,完全有能力大闹天宫,也一定会犯上作乱。
也有人是这样认为的,当时的社会下层劳动人民特别是处于社会下层的劳动妇女很少有读书的机会,他们也不了解儒家的仁义道德思想,不能按照仁义礼智信做事,缺乏道德观念,做事情就和小人一样,所以孔子在这里说的女子????????????就是就是社会下层的劳动妇女,小人指的是劳动人民。
这种理解显然是说,孔子对劳动女性和劳动人民的一种歧视。孔子是不会对劳动妇女和劳动人民有歧视思想的,因为这种思想不符合仁义道德,孔子主张的是“有教类”,主张一切平等,孔子对于社会的下层是非常尊重的,从孔子编撰的《诗经就完全可以看得出来。
也有人是这样认为的,孔子的“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里面的“小人”,指的是家里的仆人,女子指的是家庭里面地位低的女子。朱熹认为孔子在这里所说的女子,专门指的就是婢女。
他们认为,在等级社会中,小人和女子的社会地位很低,不可能有受教育的机会。再加上仆人和婢女活动范围很小,他们的视野非常狭窄,所知有限,思想水平和道德水平不高。从这一点看,小人就是家里的仆人,女子就是婢女。
从这一方面理解的理由就是孔子所说的“近之则逊,远之则怨”。他们认为,下人为了生存身为仆人,吃饭穿衣都是仰仗自己侍奉的主人,主人对他们的远亲近疏影响着他们的直接利益,因而他们的反应才会如此强烈,主人如果对他们的态度稍微好一点,他们就会耀武扬威起来,对主人更加谄媚。距离太近了,往往会放肆显得礼;如果对他们不太好吧,他们就会觉得受到了冷淡,就会对主人心生怨恨。下人就是小人。
至于女子难养,这里主要是指在家庭中地位比较低的女子,包括妾和婢女,由于他们的地位低下,女子将身心全部寄托在男子的身上,男人的态度如何,自然会引起他们强烈的情绪反响,你对她亲近一点,他就会没有礼貌。你疏远了她,它就变得对你有怨恨,可见女子和小人就是太难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