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在春秋时期,很多还是奴隶制度,作为仆人的小人,在主人的眼里怎么会有好养和难养的问题吗?妾和婢女那就更是如此,整天都是战战兢兢,不可能存在好养和难养的问题。
从以上内容看,人们对孔子的“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逊,远之则怨”;理解的的五花八门,就这样一直喋喋不休的争议了两千多年。
其实要搞清当时孔子说这句话的用意,我们首先还是要搞清楚,什么是女子,什么是小人?其实,女子是女子,小人是小人,女子和小人不是一回事情,也不能相提并论。我们平时所见到的女子是那么的可爱,小人是那么的可恨,怎么能把女人和小人相提并论?如果把女子和小人相提并论,显然是不正确的。
如果孔子把女人和小人相提并论,显然就违背了人伦道德,孔子的智慧没有那么低下。所以我们现在先要搞清楚什么样的人是小人?
要搞清楚什么样的人是小人,就应该搞清楚什么样的人是君子,因为孔子把君子和小人看成了两个相对立的人。在孔子的心中,君子是具有很好的道德品质的人,君子孝敬父母、刚正不阿、胸襟开阔、心地善良、不争名利、清净自守、真诚守信、纯良温厚。君子具备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正直,端庄,令人敬佩的美好品质。
什么样的人才是小人?小人的特点比较明显:阳奉阴违、口是心非、忘恩负义、利欲熏心、唯利是图、心胸狭窄、见风使舵、欺下媚上、趁人之危、落井下石、挑拨离间、事生非、薄情寡义、精于算计。小人十分的龌龊。
如果把女子和小人相提并论,好像真的不公平。女人占人类的一半,如果所有的女人都像小人那样的,那人类就很难走向文明社会。所以女子和小人是完全不一样的两种人,女子和小人绝对不能相提并论。
我们可以仔细地思索,孔子说“唯女子和小人难养也”。孔子说这话的时候表现出了可奈何的样子,为什么说为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小人和女子难养的原因,就是女子和小人“近之则逊,远之则怨。”
这里孔子的口气显得是那么的可奈何。婢女能让国王可奈何吗?不可能,那个时候的国王杀人随心所欲,国王的脾气上来了杀一两个婢女算得了什么。奸臣能让国王可奈何吗?更是不可能,国王杀几个奸臣也不是什么难事。
家里的仆人和地位低下的女子让主人对他们可奈何吗?这好像更不是,在那个时代正常人的人权都没有保障,何况仆人有什么人权,他们有什么资格难养也?应该说这些人都不是孔子所说的女子和小人。
那么什么样的女子和小人让孔子觉得既难养又可奈何呢?如果我们仔细的思想,就不难发现,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一定要养活的人,也就是非养不可的人,只有我们的妻子和我们的孩子,其他所有的女子和小人都不是我们所要养的人,更不是什么难养的。
我们自己的妻子和我们的孩子其实是最难养的,也就是说,这妻子和孩子既难养又叫人可奈何。妻子是自己最亲近的人,也是自己最可爱的人,能和自己同甘共苦的人,能和自己生儿育女的人,所以妻子是我们最应该养的人,就是难养也得养。
作为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首先要把自己的妻子养活好、照顾好、关心好、保护好,这就是一个男人的本分,妻子也就是孔子说的难养的女子。一个有担当的男人,一个正人君子首先要自己的妻子生活得舒心惬意才好,让自己的妻子打扮得光鲜靓丽才好。只有这样的男人才算是一个男子汉大丈夫。
自己的妻子要陪伴自己的终身,在自己老了以后躺在床上不能动的时候,能够怨悔地照顾自己的人只有自己的妻子,要把自己的妻子养好,让她过得幸福,过的不被别人家的妻子矮一头,这自然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所以孔子说,女子难养,也就是妻子这个女子难养,就是这个原因。
人除过要养好自己的妻子意外,那就是自己的孩子,养育好自己的孩子是自己的本身职责,也是天理道德。自己的父母费尽心血把自己养育成人,成人以后的自己对自己父母最大的“孝”就是养育好自己的子女。尽心养育自己的子女就是最大的人伦道德,这也是我们普通人为国尽忠,为父母尽孝的具体表现。
人在这个世界上,能在自己面前撒娇的人,也就是孔子所说的“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的人,也就只有自己的妻子和自己的子女,别人也不可能给自己撒娇,自己更没有必要让别人给自己撒娇。
当妻子和子女“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的时候,使人觉得是那么可奈何,这种可奈何更多的使人觉得是那么的甜美,那么的幸福。
孔子说这个话,不但表现出了自己一家人幸福美满的感受,更多的是要人们都能够很好的爱护自己的妻子儿女,爱护好自己的家庭。美好的姻缘是上天赐给我们的幸福,儿女也是上天赐给我们的幸福。我们就要以自己的生命呵护好自己的妻子和儿女,让自己的妻子儿女和自己在一起有一种幸福感,妻子儿女“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使人感到是多么的幸福,也有一种美满家庭的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