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论语·阳货里面有这么一句话:“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这句话是由孔子说出来的。这一句话看起来好像很简单,也很好理解。从字面上看,孔子是说:只有上等的智慧者与下等的愚笨者是改变不了的。
上智,是聪明的人;下愚,是愚笨的人。但是,从深层次理解起来就不是那么简单了。孔子说的这一句话,其中却有的奥妙,其中也有极其深刻的道理。
“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这是孔子的千古名言。可就是这句千古名言,被后人争议了两千多年,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怎么解释的都有,怎么理解好像都有那么一点道理,怎么觉得好像都没有道理。
人都是人,为什么会有上等的智慧的人和下等的愚笨的人?孔子曾经就明确的告诉过我们:“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们人的本性本来是很相近的,但是有后天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生活环境以及人们接受教育程度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就会造成了人和人之间有了很大的差别,也就有了上智和下愚的差别。
那么为什么孔子会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有的人认为上智指的就是统治阶级,下愚就是指的是劳动人民,不移,说的就更加明白了,就是统治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位置永远不能改变。
有的人认为,孔子说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统治阶级就是统治阶级,被统治阶级就是被统治阶级,大家就安分守己的各就各位,各司其职,千万不要犯上作乱,如果有人要犯上作乱,就会礼崩乐坏。从这一方面去理解,孔子的思想就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有这种理解的人也不在其少,批林批孔的时候,对上智下愚就是这样批判的,这主要的是从字面上解释的,也是为当时的大批判提供依据的。
其实孔子说的上智和下愚是和统治阶级、被统治阶级没有什么关系的。不光是孔子知道聪明人和愚蠢的人和他们所处的阶层没有关系。阶层是完全可以互相变动的。就是我们这些普通人也知道刘皇上也会生出刘阿斗来,放牛娃也能变成朱皇上,完全是可以互变的。
其实孔子在说这句话的时候没有那么多的想法,所说的“智”就是智慧,“愚”就是愚笨,没有分那个阶层,不是说统治者就有智慧,被统治的阶层就愚蠢,如果这样理解,就太低估了孔子的智商了。
孔子的思想几千年来被人们尊崇,被人们所接受,怎么会愚蠢到这一步呢?孔子的“有教类”就充分的说明了孔子是讲究人人平等的,愚蠢和聪明是不分阶层的。
所谓上智,指的就是说最上等的有智慧的人;所谓的下愚,指的就是最下等的最为愚蠢的人;所谓移,就是转移的意思,也就是改变的意思。那么孔子为什么说这两种人不会改变?
这里所说的最有智慧的人,比如说当时那个年代的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等等这些大智慧的人,他们都是已经觉悟了的人,什么事情他们都已经明白了,人世间的一切事情他们都已经看的都很透彻,已经成了天神一样的人,他们的智慧是一定改变不了的。也没有必要改变。
其实,不光是人类世界上的事情他们都已经知道了,像老子天上????????????的事情他也知道了。宇宙万物都清楚了,他们的思想上已经形成的规律,他们自己的主张都已经固定了下来。比如他们由此产生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法家思想都有极高的思想价值,自然就不会再改变了,也是改变不了的。
要改变他们的思想,好像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了。两千多年以来,试图改变儒家思想的人很多,但是最后都是没有改变的了。究其原因,儒家的思想已经在人们的思想中根深蒂固了,他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人类世界两千多年,对于指导人们的思想文化有着很实际的意义。
我们再说下愚,这下愚当然是说愚笨的人,笨到了极点,也就是他的自性,也就成了他的本性,保持他本有的愚笨,不思改变,不改变也是非常的美好。
他们虽然愚笨,但是他们对自己生活的也就比较知足,对于他们生活的现状也比较满意,所以没有必要强行让他们改变。比如说一个比较偏僻小山村,人们的思想观念都比较落后,但是他们的生活都比较淳朴,人们都比较善良和厚道。他们生活得也比较安宁。保持淳朴和厚道,其实也是一种美,应该是没有什么大的。
突然让他们接受山外的世界,那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了。由于他们长期生活在一个封闭世界里,让他们接受新生事物,他们也学不会。就像我们现在的老人,玩不转智能手机是一样的。老年人玩不转智能手机就玩不转吧,非要让他们玩转智能手机干什么?
那么“上智与下愚不移”这种说法到底是对还是不对?孔子认为是没有什么不对的,不论是上智还是下愚,都是符合自然规律,都应该顺其自然。“天道自然”就是天道规律,人类世界没有必要改变天道规律。天道规律也是改变不了的。
老天对所有的人都是公平的,不论是聪明的人还是愚笨的人,都有自己的得失。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事情在这个世界上比比皆是,老实人不吃亏,很多的人都是这么认为的。最起码老实人吃不了大亏。